内容详情
2020年11月03日
绒花艺人钱凤池:
指尖技艺 以匠心守初心
阅读数:1695
融媒体记者 张攀江 孙强
仲卫卫 徐华阳
在河下古镇估衣街109号的一个大院子里,每天都会出现一位忙碌的身影,守着一桌子蚕丝、铜丝,忙着拴排、搓绒条,再用这些绒条制作出毛茸茸的小鸡小鸟……这位老人名叫钱凤池,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绒花绒鸟制作技艺的传承人。眼下在淮安,像钱凤池这样能掌握绒花绒鸟制作全套技艺的人,只有他一个了。
走进钱凤池家的钱德源绒花绒鸟制作技艺传承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惟妙惟肖的绒花绒鸟作品,憨态可掬的“小雏鸡”、栩栩如生的“小鸟”,一个个活灵活现。尤其是独具中国风特色的“绒花”发簪,古色古香,飘雅出尘,是古风爱好者的最爱。钱凤池告诉记者,绒花起源于扬州,唐代达到较高技艺,晚清时期,戴花潮流从宫中传到民间。
“绒花一开始呢是为宫廷服务的,老百姓买不起。到清朝的时候逐渐传入民间。唱戏、婚庆、生日、搬家等都使用绒花,再到后来开始演变成小鸟,组成风景画。”钱凤池说。
钱凤池祖籍浙江钱塘,曾祖父来到河下估衣街开设了“钱德源号”花铺,专门制作和经营绒花、绒鸟及绢花等。经过祖父、父亲几代人上百年的努力,钱德源号生意红火,钱家也因此成为河下的大户人家。
钱凤池说,他家的绒花制品以蚕丝、铜丝为基本原料,经过十多道工序精制而成,用料要选春天里第一批蚕丝,因为初春蚕叶嫩,蚕吐出的丝光亮柔滑,上色鲜艳,制成的产品光彩夺目。而纯铜黄丝延展性好,反复摩擦不断。
以“铜丝为骨、蚕丝为肉”的绒鸟制作,要经过煮丝、着色、批绒、刷绒等十几道工序,工艺极为繁杂。作为“钱德源号”第七代传承人,钱凤池15岁随父学习绒花绒鸟制作,守着一桌子蚕丝、铜丝心手合一,精雕岁月。
因为绒花制作工艺和过程非常复杂又十分讲究,每完成一件作品既花费时间又很辛苦,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能坚持学习下去的,因此如何把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下去,是钱凤池一直思考的问题。“这手艺要想学好,得耐心学几年。”钱凤池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