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0年11月03日

萧湖的前世今生

阅读数:6880  

江凤玉

秋日的午后,和朋友来到淮安西南一隅以水见长、明清时就驰名江淮的萧湖。萧湖原名萧家湖,周边名园环绕,物产丰富,景色宜人。

萧湖以名人闻名。踏着古石小道,来到韩侯钓台处,正前方入口处竖有一牌坊,1间2柱,上有横坊,上书“钓鱼台”三字。牌坊下有一亭,下首是韩侯钓台,左侧是漂母祠。韩信,秦汉之名将,其指挥的陈仓之战、安邑之战、垓下之战等一系列重要战役都是战争史上的杰作,韩信卓越的军事韬略和用兵智谋为后世兵家所推崇,令后人高山仰止。据说当年韩信穷困潦倒时,常来萧湖钓鱼为生,平时钓到的鱼极少,有时一条鱼也钓不到,经常饿得昏睡过去。漂母常来萧湖边浣衣,看到韩信饥肠辘辘,甚为怜惜,经常将自己的饭分给他吃。后来,韩信取得功名后,赠予漂母万两黄金,但被漂母拒绝。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大将韩信落魄城下而漂母以饭接济。漂母施恩不图报,韩信却涌泉相报。韩侯钓台旁还有一处乾隆御碑。乾隆皇帝曾六次南巡,均驻跸淮安,为淮安题诗20余首,碑上所题之诗便是乾隆皇帝对漂母的歌颂,“洴澼絖人识俊雄,偶然一饭济途穷。丛祠不断故乡火,冻浦犹存沉钓风。奚异三千六百轴,输他济北谷城翁。淮阴生死由巾帼,是始须知以是终。”沿着蜿蜒的竹林前行,映入眼帘的是手拿书卷的铜像,他们是西汉词赋家枚乘、枚皋父子。枚乘,生于淮安,故居坐落在萧家湖畔,流传最为著名的就是枚乘的《七发》。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枚皋有赋120篇,他们父子为汉赋形成及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萧湖以新旅精神闻名。来到通济桥旁,毛主席题词碑厅和汪达之墓跃于眼前。1935年10月10日,汪达之受陶行知先生的委托,在淮安河下成立“新安旅行团”,出任淮安县新安学校的校长,率领14名少年学生,从莲花街出发,历时17年,行程5万里,途径22个省市,宣传抗日救国,慰问抗日将士,被誉为“中国少年儿童的一面旗帜”。1946年5月20日,毛泽东收到新安旅行团的来信后,亲笔回信:“努力工作,继续前进,争取新中国的胜利。”立碑以育后人。现在的淮安新安小学一直“以新旅精神为典范,为师生成功而奠基”的办学理念,大力实施“小好汉”成长教育,继续发扬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新旅精神。

萧湖以名作而闻名。站在九曲水榭台,临湖而立,可以深切感受到唐代大诗人李白来到萧湖,写下“暝投淮阴宿,欣得漂母迎”的诗句。晚唐诗人赵嘏出生在萧湖边,他在《忆山阳》(原地名楚州山阳)诗中写道,“家在枚皋旧宅边,竹轩晴与楚坡连。芰荷香绕垂鞭袖,杨柳风横弄笛船。城碍十洲烟岛路,寺临千顷夕阳川。可怜时节堪归去,花落猿啼又一年。”明清之时,萧湖堪称江淮流域最富丽风雅的私家园林群。方苞、沈德潜、吴敬梓以及扬州八怪中的郑板桥、金农、边寿民等,经常出入园中,吟咏风月,泼墨言志,谈笑风生。清代诗人赵翼以“是村仍近郭,有水可无山”形容风光秀丽的萧湖胜景。性灵派诗人袁枚也以“名花美女有时来,明月清风没逃处”赞叹风流雅致的萧湖风景。如今,萧湖新增了三园一廊,三园即中国好人传播园、中华传统美德传播园、未成年人保护园;一廊即孝心长廊,通过古今文化的口口相传,将文明新风代代传承。

秋风下的萧湖,清新脱俗,绿意盎然。湖面水波微荡,岸边垂柳轻舞,花儿恣意开放,状元阁与树的倒影静卧湖中,如梦如幻,时而清新,时而婆娑。湖中菰蒲繁茂、鸥鹭相逐、绿荷亭立,通城桥、通惠桥、广济桥飞渡湖中,亭台水榭直入深处,七彩喷泉随音乐翩翩起舞,冲起激情高昂的水柱达数十米,柔情满怀的流水轻盈妖娆,让人兴奋不已,缠绵不绝。

萧湖的蜕变,惊艳了时光,斑斓了岁月,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一个湖的传说,更多的是湖边的人和浸在骨子里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