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0年12月01日
我的家乡淮安
阅读数:5574
孙德喜
我的家乡淮安县(今淮安区)处于京杭大运河与苏北灌溉总渠交汇处,从全中国来看,是南北方的分界处。
在2000年左右,淮安市在废黄河上修建了中国地理南北分界标志,而这个标志距我的老家直线距离大约30公里,如果按南北直线差距来看可能在10公里左右。这就是说,淮安这地方既不像南方那样炎热多雨,也不像北方那么寒冷干燥,夏天最高温度在摄氏38度左右,基本上没有出现过40度的高温;冬天最冷大概也就在摄氏零下10度左右。所以,在最寒冷的时候,我们老家是不用暖气取暖,也没有烧火的炕,只用小火盆取暖也就够了。具体到我的老家,在京杭大运河之东,相距约10公里,在苏北灌溉总渠南,而我的祖父家就在总渠的边上,而且我的曾祖父、祖父等先祖的坟墓就在灌溉总渠的南坡。我的出生地合兴大队则距灌溉总渠大约一两公里。2018年,我到泰州出席里下河文学流派研讨会。那里的专家将里下河区域的西边划到京杭大运河,北边划到苏北灌溉总渠,按照这样划分,我的老家应该算是里下河地区了。不过,我的老家处于里下河的边缘地带,而且没有里下河腹地那么多的河汊与湖泊,而是以旱地为主,只是到了1970年,我的老家才开始旱改水,由原来栽种玉米、高粱等改种水稻和麦子。
淮安是一块宝地,就和我现在所定居的扬州一样,这不只是我的自恋,而是客观事实。从我出生以来的几十年现实来看,淮安既没有遇到特别高温的炎热天气,也没有非常寒冷的严酷低温,而且我在少年时遇到的冰上走人的情况现在也没有了。南方常常遇到的台风,到了淮安这里已是强弩之末,基本上没有造成什么灾难;北方在春天常常遇到的沙尘暴同样对淮安影响不大。京津唐一带比较浓的雾霾也很少波及淮安。在华南和长江中上游地区时常发生的洪涝灾害在淮安没有见过,某些地方造成绝收的旱灾同样没有在淮安发生过。由于老淮安境内没有山,也就不会发生泥石流、山体滑坡与地质塌陷等灾害。
淮安距离大海比较远,而且东边沿海的盐城多滩涂,所以根本不知道海啸为何物。至于蝗虫灾害,那都是很遥远的地方的事,与淮安没有什么关系。我不知道世界上究竟能有多少地方的自然条件能够与淮安相比!距我的老家大约300里的扬州也与淮安一样。扬州曾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最适宜人类居住城市(人居奖),我的家乡淮安也同样最适宜人类居住。至于淮安的历史和文化以及民风民俗,相信许多朋友会从有关图书上了解,我就不用在这里赘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