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0年12月03日

明代淮安府建立的时间和位置

阅读数:12241  

刘怀玉

淮安在6000年以前就有人类聚居,青莲岗文化遗址和城头文化遗址就是典型的例证。公元前486年邗沟开通,淮安即成为南北交通要道。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建立射阳县,开始有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东晋安帝义熙七年(411),设置山阳郡,淮安第一次成为府郡级的城市,一直延续到清末。淮安的名称不断变化,隋开皇元年(581),改山阳郡为淮阴郡,十二年(592),改为楚州,唐代因之,天宝元年(742)改楚州为淮阴郡,乾元元年(758)复为楚州。五代南唐时曾一度顺化军,宋仍称楚州,南宋末改为淮安州。元朝至元十年(1273)在淮安设淮东安抚司,次年,改为淮安总管府,二十年(1283)升为淮安路总管府。至正二十六年(1366)夏四月,朱元璋的大将徐达、华云龙(1332—1374)率兵攻至淮安,张士诚的中书右丞梅思祖等投降,淮安进入朱元璋的版图。因为淮安的位置在大运河与淮河的交界处,是南北交通的枢纽,又是南北分争的焦点,是一重要的军事重镇。因此,她曾经成为郡、州、路府的治所;明清两代,主管天下漕运事务的漕运总督开府于此,使之相当于一个省级的城市。长期以来,淮安一直是苏北一带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明代淮安府的辖区比元代有了调整和收缩。原来所辖的海宁州改称为海州,所属的沭阳县不再属海州,改直属淮安府,而海州仍属淮安;原辖的泗州及其所属的盱眙等5县均划出,改隶凤阳府。而原来的淮阴、淮安、新城3个县被裁撤,其辖地併入山阳县。这时淮安府包括9个县和2个州,即山阳(今淮安区)、清河(今淮阴区)、盐城、桃源(今泗阳)、安东(今涟水)、沭阳、海州、赣榆、邳州、睢宁、宿迁。上述县中,赣榆属海州,睢宁、宿迁属邳州。淮安府下属共有11个州县。因为整个明代徐州是直隶州,还不是府,江北只有淮安、扬州两个府,所以淮安府辖有半个苏北。比起元代来,可能略微小一些。是淮安府历史上辖境第二大的时代。

《明史》卷130《华云龙传》云:华云龙“从徐达帅兵取高邮,进克淮安,遂命守之,改淮安卫指挥使。”《续资治通鉴》卷219云:“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丙午,四月丙辰,吴徐达兵至淮安,闻徐义兵在马骡港,夜,率兵在袭之,破其水寨,义泛海遁去。舟师进薄城下,其右丞梅思祖等籍军马府库出降。达宿兵城上,民皆安堵。命指挥蔡先(一作蔡仙)、华云龙守其城。”《明史》卷40《地理一》:“淮安府,元淮安路,属淮东道宣慰司。太祖丙午年(1366)四月为府。”

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时间为公元1368年,称洪武元年。但是根据上引几条资料,淮安在此前二年即被“解放”,提前进入明朝,成为朱元璋的天下了。时为元朝至正二十六年(1366)。当即在淮安设立淮安卫与淮安府。华云龙为淮安卫指挥使,范中任淮安府知府。

关于新建立的淮安府衙的选址,首先要看一下历史上州郡府衙传统的位置。如果历史上朝代更替,而州郡府的衙署是一直继承沿袭,那么元代的淮安路总管府当自然的为明代的淮安府的官衙。淮安古城比较规整,有东西长街,南北门大街,东西有横街,其余纵横街道星罗棋布,左右对称,大有古代皇城格局。特别是城中央地势高爽,高出周边地方约有1至2米,(维修漕运总督遗址时挖走了大量表土,降低了高度,但仍比周围高出不少)为城市核心地带。镇淮楼雄踞当中,可俯瞰全城。楼北横街中心点,为历代驻淮最高官府的所在地。明《正德淮安府志》卷6《规制二公署》说:“府治在中街谯楼北横街之上,即元总管府。国朝卫指挥华云龙镇守淮安改为卫。”又说:“嘉定《山阳志》,始于宋乾道六年,录事陈敏兴修。至元癸巳,郡守阿思重重修。”这说明在“谯楼北横街之上”的官衙(今总督漕运部院遗址)即是宋朝时期楚州和元代淮安路总管府的所在地。可能也是晋代的山阳郡、及隋唐楚州、淮阴郡的官衙。这说明虽然朝代变了,而府郡级的官衙位置没有变更。按照这条约定俗成的规矩,明代的淮安府衙也应当在这个地方。

然而这条规矩在元末明初不适用了,新建的淮安府没有设在这里,这个地方让给了淮安卫。为什么呢?有两个原因。其一,因为地点重要,派驻的官员也必须重要大员。《正德淮安府志》卷6《规制二官制》:淮安府“置官知府一员正四品。”而“淮安、大河、邳州三卫,指挥使各一员,正三品。”元淮安路总管府正三品,淮安卫也是正三品,而淮安府仅正四品。官大一级压死人,所以淮安卫便当仁不让捷足先登了。其二,那时是非常时期,天下未定,还是战争状态,军事优先,诸事都要给军事让路。《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卷20记载,丙午夏四月壬子朔。“辛酉,上命朱文忠往徐达军会议淮安城守事宜,谕达曰:大军既克淮安,足以保障江淮,控制齐鲁。然将士新附,军士移戍者多,留镇者少。今就于其属选将简卒,人人望长其属不得则易怨,将军在处置得所,使上下相安,则吾无阃外之忧矣。”朱元璋“选将简卒”令华云龙镇守淮安,似乎有点军事管制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淮安卫占有历代衙署——城中心的这块风水宝地,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华云龙为安徽定远人,在军中任有要职,他在淮安并没有待多长时间。后来又随军北征,攻取山东、北平,为建设北平,奠定北疆作出了贡献。洪武三年(1370)冬,论功封淮安侯。从“淮安侯”三字可以看出,在朱元璋的印象中,华云龙的功劳还是以攻取和镇守淮安为最大。可见当时华受到朝廷的看重,他在淮安的权势是煊赫的。

这块地方后来并未一直为淮安卫占据。万历年间,又被更大的官僚漕运总督看中,以大欺小,其结果当然是淮安卫搬家让给漕运总督。漕运总督撤销以后,这儿成了漕运总督署遗址,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传统府郡官衙被淮安卫占有以后,淮安府知府只好另寻地方安家。《正德淮安府志》卷6《规制二公署》说:“时知府范中因元之旧屯田打捕总管府开设府治。”顾名思义,这个屯田打捕总管府是掌管屯田和打捕,主管农牧业,管理“湖泊山场渔猎,以供内膳。”也是三品或从三品的官府,面积不会太小。但到了洪武三年(1370)庚戌,第二任知府姚斌却嫌小了,便“以其狭隘,废五通庙及旧沂郯万户宅(乾隆、光绪两《府志》误为“沂郯万户府”)建今治。”是放弃了原来的屯田打捕总管府地方重新开辟新官衙,还是以此为基础扩充了面积,语焉不详。《正德淮安府志》卷12《官守》:“皇明知府范中,国初丙午年(1366)知府事,优于治才,勤于为政,尤宽厚不扰。府治祠宇坛,皆所经画创建。”从这条记载来看,说保持原有屯田打捕总管府地方,扩充了新地好像也有道理。

这两任知府的政绩还是不错的。《天启淮安府志》卷6《秩官志三》记载:“范中,吴元年守淮,国朝剖符自公始。先郡为伪吴将史文炳所据,政苛急,民苦之。公勤于抚绥,宽厚不扰,人安其生。公署、祠宇渐次创造,王制灿然复兴。论曰:乌乎,继治政也易,继乱政也难,徒以其才则弥乱,范公先之不扰,而礼乐兴百世之利也。”《明史》卷1《太祖纪一》:至正二十六年(1366)“十二月,韩林儿卒,以明年为吴元年。”吴元年即1367年。《正德淮安府志》卷12《官守》说姚斌:“勤谨廉静,一郡称治。”可惜这二人爵里无考,无法找到更多的资料。

总之,这个新府衙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至今年已有650多年了。中间经过多次维修,是我国保护完好的两个府衙之一,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