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0年12月10日

运河淮安段的前世今生

阅读数:20935  

陈伯新

《左传》:“吴城邗,沟通江淮。”周敬王三十四年(公元前486),吴王夫差为了北上逐鹿中原,开通了从扬州到末口(现淮安区皇冠国际小区)的邗沟,把长江淮河连接起来。邗沟又名中渎水、合渎渠、山阳渎。开凿初期的邗沟运道是利用江淮之间的自然湖泊,以人工渠道相连接,故而运道弯曲。由扬州至邵伯入艾陵湖,经过高邮南的武广湖(后名武安湖)与绿阳湖之间,注入樊良湖(高邮西北50里),又由樊良湖东北引出,经过博芝湖(宝应东南60里)、射阳湖(宝应、淮安、阜宁交界处,长三百里,宽三十里),西北出夹耶(两湖之间连接河道)入淮。邗沟是中国开凿最早的人工河道,也成为大运河的起始河段,并沿用至今。邗沟开凿后,入淮处末口迅速兴起一个重要的城镇——北辰镇,也就是淮安区城市的起源。

邗沟的开凿,最初出于军事需要。东汉时,开始利用运河进行漕运。其后,经济中心逐步由东北移向东南,漕运任务日益繁重。

开辟邗沟西道。由樊良至博芝,由博芝至射阳,中间人工渠道淤塞不通,加之邗沟旧道向东绕得太远,比陆路扬州到淮安还远得多。为改变邗沟现状,东汉建安二年(197)陈登任广陵太守后,开辟了邗沟新的运道。新的邗沟运道在白马湖滨开凿水道,以人工运道连通樊良湖与白马湖,再经白马湖抵达淮河。陈登所改的运道史称邗沟西道,故将原运道称为邗沟东道。此后,晋宋及隋朝开皇年间以前,由淮河至长江皆由白马湖、樊良湖至广陵入江,运道大致稳定,仅局部小有变迁。

开辟山阳渎

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夏四月,不再按照邗沟西道由邵伯入樊良湖,而改道由扬州茱萸湾向东至宜陵镇,北达樊汊入高邮和宝应境内的山阳河以达于射阳。隋文帝之所以重修邗沟东道,邗沟西道便废弃不用,并不是因为邗沟西道不可用,而是与隋朝平定陈朝的策略有关。清人方浚颐曾说:“江去淮三百六十里,沟于春秋,渠于汉,水断于晋,渎于隋,河于唐,皆运河也。”此语高度概括了唐代以前江淮运河1500余年河道、水利的变迁。形成于春秋时期的邗沟,几经演变而成山阳渎,山阳渎顾名思义北段终止于山阳末口。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

北方的长期战乱,经济落后于南方。为了把政治中心洛阳与长江下游富饶的南方地区连起来,带动北方经济发展,隋炀帝于大业元年(605),征发河南、淮北百万人开挖通济渠。通济渠是连接黄河、淮河两大水系的水运纽带,在盱眙入淮。此后,隋炀帝组织十万民工把古邗沟拓宽取直,主要是在东汉陈登所开邗沟西道的基础上,从山阳到扬子(今仪征市),全长170公里。

开凿沙河。北宋时期,漕运已经非常发达,其线路主要是长江入运河,由运河转淮河,由淮河过汴河抵京(开封)。漕运线路上有三个节点:真州(仪征),漕船在此由长江进入运河;楚州,漕船在此由北神堰入淮河;泗州,漕船在此入汴河抵开封。楚州、泗州都在淮安市境内。淮河在淮安市区有个湾子,史称“山阳湾”。山阳湾呈“几”字形,从清口曲折连绵来到草湾,再折向南,到今生态新城山阳湾花园、山阳湾大道附近,再向东进入季桥镇,再向北进入涟水,在滨海云梯关入海。

开凿清江浦

元代以前,运河是从淮城东南许家闸(今堂子巷大桥南边一点)转弯向东,沿南城墙至东南角,转向北到末口入淮。明朝淮河水位高于运河水位,淮河与运河不能在末口直通。为保障通行,明初在末口周边,从下关向西至西桥(今国际商城附近)一线淮河堤上,陆续建筑了仁义礼智信五个坝子。漕船、民船分别由指定的坝子车盘进入淮河北上。南宋以后,乔维岳的沙河不能漕运,逐渐淤塞。为保证漕运畅通,永乐十三年(1415),陈瑄沿袭乔维岳沙河故道,开挖运河新道,起名清江浦。由淮安城西,从管家湖(今华亭、公园至黄码一带范围内)穿过,引湖水入清江浦,直向西北,基本保持与淮河故道平行的河道至黄淮汇合的鸭陈口(也就是磨盘口),并在清江浦上建了5座闸以节制流水。各闸之间的距离都在5千米左右,采用漕船编队分批过闸的方式节省水量。后来又将运河口新庄闸封堵,拆闸筑坝。清江浦所涉的地域被称为清江浦镇。

开凿中河。清口向北运河一直有黄河风涛之险,到康熙年间更加严重,重载漕船溯流而上,每条船都要二三十个纤夫牵引,每天只能几里蜗行。河道总督靳辅实施黄、运分离办法。

康熙十九年(1680)至二十五年(1686),先后三次开新河,分别是皂河口向北偏西至窑湾开皂河40里连泇河,皂河向东历龙岗岔路口至张家庄20里,将运口移至张家庄。张家庄运口经骆马湖,沿黄河背面新开一河,经过宿迁、泗阳到清江浦仲家庄出口接南运河。因新河在黄河北岸的遥、缕二堤中间,故称中河。

历史遗存丰富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里运河(运河两淮段)已经不能再适应京杭大运河的航运,1958年,大运河淮安段实施裁弯取直工程改道,新河道称为大运河,老河道称为里运河,里运河也自此成为城市内河。1982年至1989年,重点实施了淮泗段航道疏浚扩建工程,兴建了淮阴、淮安两座复线船闻,新上了淮阴抽水站。

1990年到新世纪初,先后建设了淮安三线船闻、淮阴三线船闸和水上立交淮安枢纽工程。与此同时,大运河得到了开发与利用。苏北段是京杭运河中通航条件最好、船舶通过量最大、航运价值最高的“黄金水道”,是国家南水北调、北煤南运的主通道。淮安境内的运河航道为56.08km。淮安20%左右的重点物资是通过苏北运河运输,淮阴淮安船闸的最大通过船舶吨位为2000吨级,淮安运河全年货物通过量超过1.18亿吨。

历史遗存丰富。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投票表决的方式,决定将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淮安段全长68公里,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有2处遗产区(清口枢纽、漕运总督遗址)、1段河道(淮扬运河淮安段)和5处遗产点(洪泽湖大堤、清口枢纽、清江大闸等),遗产区和缓冲区占整个大运河世界遗产的七分之一。因明清时,淮安是全国的“五大中心”:漕运指挥中心、河道治理中心、漕船制造中心、漕粮转输中心、淮盐集散中心,2008年被授予“运河之都”称号。

淮安水上立交

《尚书禹贡》中记载九州贡道,扬州贡道沿于江海,达于淮泗;徐州贡道则是浮于淮泗,达于河。就是说扬州进贡是长江入海转到淮安境内的淮泗交汇处,徐州进贡是从淮泗交汇处转走的。可见春秋之前的淮安就是交通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