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0年12月17日

让农民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

——苏嘴镇农房改善工作纪实

阅读数:1252  

徐 峰 曹亚东 赵日超

苏嘴镇大胡庄社区是该镇党委、政府倾力打造的“高标准居住环境、高效益农业产业项目、高水平社区集体经济、高质量富民增收、新思想党建引领、新时代红色底蕴”的新型农村社区。近年来,苏嘴镇党委、政府坚持全局谋划,靠前指挥,用心用情,真抓实干,努力让农民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

用保姆式服务将参建各方聚成一条心

“当日施工人数246人,预计明天再增加10人,今天新封顶两栋楼,计划明天再封顶两栋楼……”这是苏嘴镇驻点项目现场的工作人员庞明春在晚上八点半钟在镇农房改善项目工作群中的当日进度汇报。此时的项目现场,机器依旧在轰鸣、塔吊依旧在运转、运送土方的车辆依旧在进进出出、灯光下依旧还有不少工人在忙碌。而在一个月前,大胡庄社区的建设一度接近停滞,施工方觉得困难,因为工程量太大资金周转不时出现困难;指挥部觉得很困难,因为工地地势低洼,今年夏天的雨水太多,一场雨过后要两三天才能排掉积水,积水刚排完大雨又下了起来。

大家都很着急,该镇党委书记郭秋香是最急的那一个,承诺群众今年10月底交房,照这样下去,明年房子也建不好。困难实实在在摆在面前,绕不过去只能面对。资金周转有问题,该镇三套班子随时待命,工程一达到进度要求,第一时间开会集体研究拨付工程款,只要能保证工程正常施工,无论什么时候提出要求,一小时之内必定研究出结果。天气影响施工,郭秋香亲自出面协调,十几台抽水设备随时待命,将雨水影响工程进度的因素降到了最低,只要今天雨一停,明天就可以正常施工。

困难一个个出现,也一个个被解决,原本低沉的士气渐渐高昂了起来,参建各方的心也越靠越近,越来越齐。大家知道,只有心往一处使,完成农房改善这个共同目标才能如期实现。

用实际行动将参建各方拧成一股绳

农房改善工程不是跑马拉松,坚持到终点就行。群众交了定金,就对住新房充满了期待。这份期待催促着项目指挥部和施工方不分昼夜,抢时间、赶进度,确保到10月底时收获的是群众拿房的喜悦,而不是延期交房的失望。

土方运转出现困难,郭秋香在工地上连夜给周边县区的熟人打电话联系,当天下半夜土方就源源不断运抵项目现场;木工出现短缺,郭秋香又连晚给苏嘴籍在外发展劳务业务的公司老板打电话,从外地紧急调拨了100多名木工进场支援。主要领导以身作则全天盯在工地,项目指挥部的分管领导和具体负责同志更是和工人们同吃同住同干。大家是白天盯在工地上赶进度,晚上抱着电脑在工地处理其他工作。项目工地上的每一个人都全力以赴,拧成了一股越来越紧的绳子,拧出了巨大的激情和能量,工程建设的进度条不断向前,百分比不断上升。

用一片真情将苏嘴绘成一幅画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苏嘴镇党委、政府的奋斗目标。在抢抓农房建设进度的同时,苏嘴镇积极探索新社区新发展,写好“后半篇文章”,打通“最后一公里”。

该镇党委、政府以党建引领为依托,完善社会治理,规划建设新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含办公室、会议室、党员活动室、阅览室、卫生室、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为新社区党员和群众筑牢基层阵地,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该镇党委、政府以产业富民为抓手,调整产业结构。大胡庄社区位于西片集镇,靠近镇工业园区,进一步畅通“家门口”就业渠道,健全企业用工和农民就业对接机制,加大农民就业技能培训,为农民群众就业创业铺好路、搭好桥,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以红色文化为纽带,凝聚核心力量。苏嘴是英雄的土地,大胡庄八十二烈士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苏嘴儿女,形成了“忠诚、担当、奉献、有为”的大胡庄战斗精神。该镇重点围绕挖掘“红色资源”、发挥“红色基因”、传承“红色精神”,紧紧围绕“争先进、创特色、树品牌”的工作标准和目标定位,坚定信心争先进,想方设法创特色,精益求精树品牌,加快推动苏嘴镇由农业大镇向农业强镇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