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0年12月31日

镇淮楼到底何时改称中山楼?

阅读数:2342  

解军\

镇淮楼是淮安标志性建筑,它的名称在历史上有过多次变化,有一个时期被称为中山楼。此楼到底何时改称中山楼的呢?查阅资料,大多语焉不详,只说是民国年间。而有一篇文章则这样说:“1925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国民党淮安县党部为了颂扬孙中山推翻满清政府的功绩,将镇淮楼改称‘中山楼’”。在查阅民国《淮安县志》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此说值得商榷。

民国肇始,淮安部分青年投身国民党。国民党改组后,游学于上海、南京、镇江等地的学子纷纷加入所在地党部。1924年6月,国民党江苏省临时党部委杨克为特派员,来淮办理党务。牛践初、汪晋谟、陈治平等人设区分部于横沟寺内的县立乙种农业学校。后来随着加入者增多,设立了三处区党部。11月,召开三处区党部选举会议,组织县党部,选举了7名执行委员。此县党部因军阀压迫、负责人离淮等干扰,并没有多少活动,很快就声息顿寂。到了1926年,主事者回淮,才陆续开展工作。国民党二大后,陈治平在省党部支持下重组淮安县党部。此时仍然以县立乙种学校为秘密办事机关。直至1927年6月,国民革命军进淮安,县党部方才公开迁于城中。因此,1925年国民党淮安县党部还是个风雨飘摇中的秘密组织,不能也不会将镇淮楼改称中山楼。

民国《淮安县志》记载,1929年,县知事汪国栋将镇淮楼改称中山楼。此说基本可信。原因在于:民国《淮安县志》于1931年开始编纂,1935年完成。从时间上推断,1929年汪国栋所做的事情,离编纂县志毕竟才过去2-6年,当不会出现太大讹误。另外,县志的编纂者们都是当时享誉淮安的文化名流,如总纂王长庚(字则先),为王锡祺的侄子,曾任大学教授;总校魏琳(字景崔),毕业于两江师范学堂,民初受聘为江苏省立第六师范国文教员,淮上后起之秀,多出自其门下,还曾任过淮安县劝学所所长、县教育局局长;采访汪纯清(字澄伯),南京政法学院毕业,1928年前后任过淮安县教育委员。因此,他们所编纂的县志也大抵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