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1年01月14日

致敬文渠

阅读数:1272  

宋舜同

在小城,稍有些年岁的人都不会忘记文渠,不会忘记文渠的丰润,不会忘记文渠与我们生活的息息相关。

当年的文渠是多么的可人。蓝凌凌的水,清凌凌的波,依依垂柳如那长长的发丝,东弯西转正如那柔美修长的曲线,岸边芳草青青,疏疏密密,柳树、槐树、桃树,月季花、鸡冠花、迎春花、栀子花。每到春夏,满眼的青枝绿叶,满眼的花红朵粉,把安静的文渠打扮得像一位新娘,生动活泼,楚楚动人。青石、麻石,还有木条铺成的一个又一个小小码头,从早到晚,欢声笑语。女人们在那里淘米洗菜,涤衣刷鞋,男人们则用木桶一担一担地挑水回家,储在陶制水缸中,吃用分开。

在从前漫长的日子里,文渠就这样缓缓地流动在小城人的身边。春夏交替,冬暑更叠,始终用她那乳汁般的清冽甘醇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小城儿女,永远那么平静又平淡,与奇迹保持着距离。

文渠,是小城的窗景,是墙上的年画,是我们生活的必需,不论白天还是黑夜,人们都能听到她的呼吸,能呼吸到她散发出来的芬芳气息。

水清船快,一对母子相依而坐,船工打着拍子哼着小调,行进在炊烟袅袅青砖黛瓦间的文渠上。在画家笔下,小城的文渠,小城的风情,小城的景致,从小城走出去的俊朗少年,构成了一幅极富小城特色的风情画,让小城生动起来,也让小城走得很远很远。

文渠,是小城原模原样保存最好最古老的历史记忆。河街交错,水陆相邻。世俗的生活在这里弥漫,家家户户沿水而居拥水而息,过着平淡的日子。每当日出东方或夕阳西下,有的在晨练,有的在烧饭,有的在洗衣,有的在看报,也有老人在下棋,小孩子在读书。生活的琐碎就这样一览无余地沿着河水次第展开,沿着弯弯曲曲的文渠呈现了一幅世俗生活的生动长卷。

曲里拐弯的文渠上,不知什么时候长出了那么多的桥。草桥、白虎桥、仓桥、真武桥、高公桥、称娘桥,不论是木造的石制的,还是砖砌的,都是那么古典那么优雅,远看一片景,近看一幅画,细读一首诗。念叨这一个又一个桥名,都让人心生涟漪,让沉睡了千年的府志县志,飘散出人物和故事的清香。

那时,放学后,我常常丢下书包,就和几个要好的小伙伴,来到文渠边,看着河边景,想着河边事,更多的时候是偷偷解开挑淤泥的小木船,顺水而下,一百米一千米,回家时天已麻黑,常常少不了父母的一顿打。

文渠几乎与小城伴生伴长。这样算来。她已经一千多岁了。文渠老了,真的老了。一千多岁的文渠有些憔悴,有些邋遢。人们看在眼里疼在心中。她可是小城人的生命源泉,养育了小城一代又一代天地俊杰。吴承恩、关天培、刘鹗、周恩来、罗振玉都是喝文渠水长大的,也都是从文渠上的小船走出城门,走向世界。小城的人民坐不住了,服务小城人民的政府坐不住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政府曾经发动机关干部给文渠进行了一次大治理。每个机关承包一段,排水清淤,除障筑堤。领导带头,大家干得热火朝天。干部流了汗,文渠就像穿上了过年时才穿的新衣裳,神清气爽风姿绰约起来。

可是,随着人们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远离了文渠。嫌她老,嫌她脏,嫌她臭。这次政府下了更大的决心,出了好多资金,动迁渠边建筑,建设砖石护坡,连接排污管道,引入源头活水。有了工人们的勤劳和汗水,有了干部们的决策和智慧,文渠的水一天比一天晶莹,文渠的周边一片比一片秀美,居住在文渠边人们的脸上笑开了花。

流淌千年的文渠,小城的母亲河,小城人不会忘记感谢你,不会忘记向你致敬,当然也不会忘记向文渠的保护者、建设者们致敬。

宋舜同,淮安区委统战部主任科员,江苏省作协会员、淮安市微型小说研究会副会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父母·悦读共成长”沙龙活动主要发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