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1年03月11日

华中土地改革第一个典型范例

——再说1946年淮安石塘区鹅钱乡土地改革

阅读数:9361  

张学华

红色基因,代代传承。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的大喜之年。回顾党的光辉历史,更让我们深深懂得: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

1995年,我有幸参与《淮安人民革命斗争群英谱》一书的前期搜集整理工作。通过查阅党史资料,我看到了发生在老家淮安石塘区鹅钱乡曾于1946年五六月间,开展的轰轰烈烈的“斗地主、分田地”土地改革。此次土地改革,创造了“华中土地改革的第一个典型范例。”在1947年召开的全国土地会议上,淮安鹅钱乡最先实行“中间不动两头平”的土地分配政策被中央肯定为“最坚决的土地路线”。

一、鹅钱乡土地改革的过程

1946年的石塘区鹅钱乡,也就是现在的淮安区石塘镇鹅钱村,属城乡结合部,离淮安城区约10公里。当时,鹅钱乡有刘庄、余庄、董庄、贾圩、赵庄、岳庄等几个村,拥有人口数3300人,土地6546.8亩。

鹅钱乡和其他华中解放区一样,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东进以后建立起来的革命根据地。这里的土地所有制极不合理,占农村人口少数的地主阶级,拥有农村大部分的土地。而农民租种地主土地,农具粗劣,又缺资金,生产力极低,交租额占收获量的一半以上,农民终年辛劳而不得温饱,生活很苦。

1945年10月25日,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中共中央华中局报中央及陈毅批准,决定成立华中分局和华中军区。分局书记邓子恢、副书记谭震林,常委除邓、谭外,还有张鼎丞、粟裕、曾山、刘晓。军区司令员张鼎丞,政委邓子恢,副司令员粟裕、张爱萍,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谭震林,参谋长刘先胜,政治部副主任钟期光。华中分局和华中军区遂于月底驻淮(原江苏省九中,即今淮安市楚州中学)。从此,淮安成立了华中地区政治军事中心。

1946年5月4日,党中央发出了《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将在抗战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华中分局接到这一指示后,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立即召开了分局及各地委书记联席会议,分局常委兼组织部长曾山在会上对“五四指示”作了详细传达。在这次会议上,华中分局作出了在华中解放区进行全面土地改革的决定,并对贯彻“五四指示”作了具体布置。

为了取得土地改革的经验,以便尽快在整个华中解放区推广,华中分局决定先派出一个工作队在石塘区鹅钱乡进行土地改革实验,由分局委员、民运部副部长李坚真任工作队队长,王文长为副队长。工作队成员除一些地方干部外,大都是抗战胜利后刚从上海等城市来参加革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女同志。此次土地改革实验,关系到在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土地改革政策在华中地区的实施,任务重大也很光荣。

1946年5月18日,李坚真、王文长率领工作队进驻鹅钱乡进行土地改革实验。刚开始,工作队有些同志认为,土改试点工作时间紧,对乡党组织又不了解,搞土改试点有我们工作队就行了。但是,作为队长的李坚真却坚信,如果能充分发挥地方党组织的作用,土地试点工作不但不会拖延,而且还会加快工作的步伐,避免或减少工作上出现的偏差,起到工作队本身不能替代的作用。后来,经过工作队调查了解,虽发现了乡党组织除个别人有问题外,整个党组织还是好的,工作队遂决定紧紧团结当地的党组织一起参加土改试点工作。

为了方便及时了解情况,作进一步调查研究,工作队的同志都分别住在了农民的家里。在乡党组织的帮助下,工作队很快就熟悉了情况,了解到当地在抗战胜利后开展过反奸反霸斗争,也从地主手中取得了一部分土地,但斗争果实没有分彻底,群众反映这只是一笔空账。还有一个情况就是原来分配的土地不太合理,贫农特别是雇农,因为“无账”可算,得到的土地很少,积极性不高。经过讨论,工作队决定分三步进行土地改革试点。

第一步工作进行“清算运动”。“清算运动”就是发动农民清算地主的剥削账,把土地从地主手中收回来。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当时群众特别是贫雇农迫切要求解决土地问题。虽然群众中有少数人因为怕税契,怕多交公粮,怕变天,顾情面等原因,不敢大胆向地主清算,但经过工作队耐心做思想工作,挨门串户进行访贫问苦,并以当地地主残酷剥削农民的一些生动事实启发他们,他们看到大部分群众都强烈要求分田,也就打消了顾虑。于是,工作队召开了群众大会,成立了村、乡斗争果实处理委员会。一边进行详细的人口、田亩登记,一边组织群众掀起彻底的清算运动。在广大群众的力量面前,地主不得不老实低头照算。在“清算运动”中,工作队严格按照“五四指示”所规定的对富农和地主、地主中的大中小、恶霸非恶霸应有所区别以及绝不能侵犯中农的土地等有关政策,结合乡实际情况,做好划分阶级成分的工作。

第二步工作就是分配土地。这些分配的土地绝大部分是从地主手里清算得来的,另有一小部分是说服富农适当让出他们多余的一部分(当时称“献田”)。5月下旬,当工作队正着手分配土地的时候,华中分局发出了贯彻党中央土地政策的最新指示,要求整个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消灭封建剥削,达到耕者有其田,并规定了土地改革的工作标准。6月初,华中分局又再次强调在分配土地上“力求其平”,“不分男女老少,一律平分”。工作队根据分局的指示精神,坚持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孤立地主的阶级路线,结合鹅钱乡土地改革实验中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中间不动两头平”,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的土地分配政策。“中间不动两头平”即中农的土地不动,而将地主手中清算来的土地和经过说服富农献出来的土地按人口平分给雇农和贫农。全乡3000多农民平均每人分得了2亩多土地。

第三步工作就是写田契。田分下去以后,农民很关心写田契这件事。他们觉得无凭无据,拿什么来证明分得的田地是自己的。因此对新分得田地的产权产生怀疑。为了保障农民的利益,工作队十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和地方上的习惯,决定妥善做好这项工作。在写契中,以村为单位,由村里请人写,中间人由得田人自己找,地主不在家时由地主家的管账等代理人在田契上签字画押。为了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写契时还把女的名字和男的名字并排写在一起。最后在契尾特别写上“老契作废,新契负责”两句,并要地主把老契拿出来当众烧掉,然后新契呈送县政府备案,确立新契的合法性,使农民所得利益得到保障。

华中分局土改工作队在鹅钱乡土地改革实验,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工作,于6月28日胜利结束,取得了较大成绩,得到了华中分局的高度评价。华中分局还把鹅钱乡土地改革的成功经验上报中央,得到了党中央和毛主席的赞扬、肯定。在1947年召开的全国土地会议上,淮安鹅钱乡最先实行的“中间不动两头平”的土地分配政策被中央肯定为“最坚决的土地路线”。

二、鹅钱乡土地改革的经验

第一,坚决执行党中央的指示,创新、结累土地改革经验。当时华中解放区是处于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中心区,既是解放战争的前线,又是敌人的后方。这一地区一直是敌我争夺十分激烈的战争区域,没有稳定的环境。中央“五四指示”发下来以后,华中分局根据中央指示,要求解放区在秋收之前全面解决土地问题。鹅钱乡作为华中解放区第一个土地改革的实验乡,成功与否,其意义十分重大。工作队坚持了“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孤立地主”的阶级路线,在土地分配中,采取了“中间不动两头平”的方法,团结了农村中90%以上的农民,取得了极大多数的拥护,发展了生产,支援了前线,也为即将开展土地改革运动提供了成功的、可借鉴的经验。

第二,紧紧依靠贫雇农,把贫雇农作为实行土地改革的主力军。贫雇农是农村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他们强烈要求土地改革,主张平分土地。因此,解决了平分土地问题,也就解决了农村中绝大多数人口的利益。工作队实行贫雇农提出的“平分土地”的主张,满足了广大贫雇农对土地的要求,使贫雇农得到和地主、富农一样的土地,从而提高了贫雇农的积极性。通过贫雇农去团结中农,对富农进行又斗争又联合的政策,对地主采取分化改造的政策,缩小了打击面,孤立了最反动的地主,因此也就巩固了农村反封建的民主统一战线。

第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根据中央“五四指示”精神,发动和组织中农参加土地改革运动,不侵犯中农利益,把中农作为广大贫雇农可靠的同盟军,并根据当时时间紧、环境又不稳定的实际情况,采取“中间不动两头平”的土地分配政策,既使贫雇农得到了土地,又坚决不动中农的土地。这一政策得到了广大中农的热烈拥护,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为支援解放战争作出了贡献。

三、鹅钱乡土地改革的启示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回顾党的光辉历程,我们更应该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应该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更应该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更应该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忘初心、坚定信仰、勇于斗争、发奋图强,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

一是要提高思想认识和政治站位。鹅钱乡土地改革实验的过程,也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五四指示”精神的过程。工作队在鹅钱乡进行土地改革实验期间,华中分局全面贯彻党中央的土地改革政策,及时掌握工作动态,对工作队重点阶段工作提出了明确指示,防止由于执行不坚决、不彻底出现工作偏差,给党和人民造成重大损失,以至于影响华中解放区和全国的土地改革。

二是要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鹅钱乡的土地绝大部分集中在剥削阶级的地主手中,只有进行彻底的土地改革,只有达到耕者有其田,使农民个个有田种,有衣穿,有饭吃,才能使中国土地生产力大大增强,才能扫清中国封建残余势力,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踏上独立、自由、和平、民主的阳光大道。只有心系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群众疾苦放在心头,把人民当亲人,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坚决拥护和爱戴。

三是要勇于斗争善于斗争。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要敢于担当、敢于斗争,保持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顽强斗争意志不是与生俱来的,要靠大风大浪的锻炼来塑造,以培养不畏艰险、敢于斗争的风骨、气节、操守和胆魄。鹅钱乡在土地改革中,把农民武装起来,保卫自己的土地,农会、妇女会、儿童团都建立了,扩大了,农民有了自己的组织核心;自卫队、基干队很快组织好,积极进行查岗放哨;改造了党支部。党支部党员经过考验,谁是积极的,谁是消极的,都看得很清楚。在此次土地改革中大大教育了群众,提高了群众的阶级觉悟、斗争情绪、胜利信心和策略观点。人民群众看穿了地主是纸老虎,看出了中农的妥协性,富农的自私自利。人民群众也认识了团结与斗争的重要,认识了共产党、民主政府与新四军是自家人。

注释:本文资料参考《淮安党史资料第五辑》。

邓子恢,《从鹅钱乡斗争来研究目前的土地改革运动》。原载1946年第五、七期《华中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