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1年03月11日

126年前肆虐淮城的一场疫情

阅读数:3530  

刘怀玉

瘪螺痧是中医学上的一种病名,是痧症的一种,实际上就是霍乱的俗称。发病以后临床表现为上吐下泻,交替并作,因而使人短时间内大量脱水,双眼下陷,两颊内凹,皮肤弹性消失,感到浑身寒冷。而最主要的特征是,因脱水而手指螺纹瘪陷,因而得名瘪螺痧。又因半日即死,故亦又名六时痧、子午痧。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瘪罗痧曾经在淮城流行过一次。

许多有关社情民生的事情,地方志中一般不予记载,即使记载了也很简略。即如这次流行瘪罗痧一事,《续纂山阳县志》卷15《杂记》中的记载,仅为“夏六月,瘪螺痧盛行。”只用了8个字便轻松一笔带过。

淮安区档案局收藏的一批来自民间的文书档案资料,其中的记载则详细多了,说的有名有姓。此档记载,第一个染上此病之人是任少伯,其情况非常严重。得病之人死得很快,“均在一服时内即去,快则两三个时刻。”这话的意思是,一般的只能活一昼夜,最快的仅“两三个时刻”就死亡。古人将一天分成12个时辰,一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两三个时刻”即是五六个小时,半天时间。另一个叫舒春城的,活得稍微长些,从得病到死亡也只有一天半时间。此病传染很快,一家有一人得此病,很容易传染给家中其他人。任少伯一家在一天之内,男女及仆人死了9口,可谓是灭门之灾。资料中说,得病死的人都是“中下人”,即多是穷苦的人家,缺医少药的劳动者。

那次疾病整个流行时间,也不像县志说的那样,仅在“夏六月”。“夏六月”仅是疾病高潮期,其实从闰五月起就开始流行,一直延续到七月方结束。当时引起社会高度恐慌,老百姓“今日不知明日事”,“可怕之极”。到了七月接近尾声时人心始定,有些人家吃汤圆,放鞭炮,门前贴挂浪对联“重过大年”,用这种方式来除秽气,送瘟神。可惜没有更多资料,究竟那次瘪罗痧流行时有多少人患病,死亡了多少人,无从查考。

瘪罗痧是急性传染病,它发病急,传播迅速,在历史上有过多次暴发流行。瘪罗痧主要通过饮水、饮食等途径传播,当人摄入被霍乱弧菌污染的水或食物时,就会感染引起暴发流行。当年淮城的卫生条件差,医疗条件也跟不上,以致暴发并流行了两三个月。

近来发现《路伾诗文遗墨识注》中有路先生为杨砚农痧症专著作的序一篇,姑拟名《杨砚农痧症序》。全文如下:

光绪乙未夏,淮郡忽有奇疾,似霍乱之兼痧症。其重者不半日而死矣。将死者手螺纹先下陷,陷者皆不救,因名“瘪罗痧”。医之者以其厥冷、吐、下腹痛也,每投以温剂;又以其螺纹下陷,疑其在大气暴脱也,乃投以补剂;针十无一效,或且速之死矣。杨君砚农者,郡名医葆元先生之孙也,年少好学,尤究心于轩歧。见医者束手,人人自危,乃徧(偏)检方书,精心探索。以家藏王养吾先生《痧症全书》为专主,益以诸家之论说,变而通之,应手辄效。于是不治之症变而为不死之病矣。岂不快哉!尝谓今人疾病,不见于古方书者,唯痧症为最要。痧症之有专书,唯养吾先生为最精。砚农既得其要领,活人无算,而复不自秘密,整比而校刊之,公诸海内,其心仁矣!其功伟矣!

乙未新秋古亘寿民路伾书。

序中说的“光绪乙未”,即光绪二十一年,再看其内容,与上文说的是同一年同一回事。当时“医者束手,人人自危”,看来能治此病者的人不多。但杨砚农钻研祖国传统医学宝库中的《痧症全书》,“益以诸家之论说,变而通之,研究出一套治疗方法。”治起病来“应手辄效,于是不治之症变而为不死之病。”说明淮安大有人才,医学方面也是如此。杨砚农家在南角楼河西,以养菊花名世,想不到还是一位家传的名医。路伾是清末淮安的一位寓公,陕西周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