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1年04月15日

车桥战役

——中国抗战史上的精彩华章

阅读数:8652  

金志庚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粟裕(左二)在指挥车桥战役

车桥,位于淮城东南20多公里,历史上,因横跨涧河的五座木桥形似“車”而得名。车桥兴于明末清初,虽几经战乱,但到抗日战争前夕,仍是淮安境内仅次于淮城的商业重镇。新四军、八路军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后,1941年5月将苏北划分为苏北、苏中两大战略区,车桥涧河以南地区属苏中区宝应县,车桥涧河以北属苏北区淮安县。

1939年初,两淮(淮阴、淮安)沦陷后,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代主席韩德勤,于1941年2月携国民党江苏省政府部分人员和所属部分军队偏隅车桥,以车桥为中心,南至曹甸,北至废黄河筑起百十座土圩子。1943年2月12日,韩德勤在日军向苏中区“扫荡”时,不战而溃,车桥陷于敌手。车桥位于淮城、泾口、泾河、曹甸之间,是日伪军控制淮安东南及宝应地区的重要据点之一。据点四周筑有大圩子,东西长2华里多,南北宽约1.5华里,高约1.5丈至2丈;外壕约宽1.5丈,水深七八尺;南和西南有2道土圩;东南有3道土圩,为伪军大队部驻地。伪军大队部向西有小土圩子,高1.2丈,东西南三面外壕水深2尺,围墙四周有5个暗堡,围墙内有两座大瓦房,中间有一个大碉堡,为日军驻守。沿大小土圩的碉堡有53座,各碉堡相距200米,火力能互相支援并有暗堡封锁地面,共驻日军40多名、伪军600多名。车桥周围均系旱地,北面多坟地,西南1华里处为日军飞机场,西北5华里之芦家滩周围地势低洼,北有2华里纵横的芦苇荡,南有涧河。

1943年2月,日军六十五师团七十二旅团之山泽大队,共约800余人,分驻于车桥、泾口、曹甸一线为一个中队共约200余人。日军船行师团八0一一大队之第五中队共约200余人驻宝应鲁庄一带。伪军吴漱泉部共约2000人,分驻泾口、曹甸、塔儿头、张桥。伪淮安保安纵队李东海部近2000人,分驻马蚁甸、杨恋桥、马涵洞等地,其中一大队张学歉部约700多人(对外号称团)分驻于车桥、受河、周庄及樊河一线;二大队韩宝山部400多人,分驻于马蚁甸、杨恋桥一带:三大队朱成文部400多人,分驻于泾河、平桥、马涵洞、石塘等;四大队严其光部300多人,分驻于平桥至淮安运河沿线。淮安至石塘、周庄、车桥、泾口有公路,可通汽车。车桥至大施河、曹甸沿横河线均是大路,为车桥至曹甸、塔儿头交通要道。车桥,日军仅驻有1个小队部率两个分队,共40余人。伪军驻有1个大队部率第一、三中队各1个排及补充大队(补充营)共410余人。此外还有伪别动大队、伪公安局、区公所及自卫团共160余人。

1943年春,在苏中战场上,日军尽管还在以相对优势兵力在重点地区“延期清乡”、“高度清乡”,但兵力使用上已是捉襟见肘,老兵成分越来越少,士气越来越低。党领导的苏中区则基本上处于相对稳定发展状态,到11月底,县以上已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区一级政府一般都经过局部改选,半数以上的乡有了共产党的支部和群众组织,基层群众优势基本确立,并开始进行以乡政权为重点的基层政权改造。地方武装已能独立担负打击、歼灭日伪军和坚持原地斗争的任务,主力部队随时可以用于机动作战。1944年初,苏中四分区的反“清乡”、三分区的反“清剿”斗争虽然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但是苏中敌伪军事力量仍很强大,加上地区狭窄,回旋余地不大,各个分区被分割的局面还没有改变。为打开苏中区的斗争局面,扩大我军机动范围,贯通苏中、苏北、淮南、淮北抗日根据地的战略联系,粉碎敌人“清乡”和“屯垦”计划,为苏中干部整风和部队整训创造安定的环境,粟裕师长开始谋划车桥战役。

新四军一师师长粟裕一直密切关注着国际、国内和苏中的形势,在苏中地区对日展开攻势的谋略日趋成熟,并在思想上、组织上、军事上、物质上做反攻的准备。

1944年初,粟裕命令主力第七团分批进入兴化境内,以合塔、永丰、新老圩区等老根据地为依托,积极向南,但主要是向西发展,在宝应以东地区打通与第十八旅的联系。七团到达该地区后,粟裕亲自到三仓河北的北行镇向七团严昌荣团长、彭德清政委、俞炳辉参谋长、蒋新生主任交待任务,动员他们向宝应地区进军。要求七团开辟新区,在新区建党、建政、建设地方武装;发动群众有计划地改造水网地区的地形,如在河道中筑明坝、暗坝、封锁坝、交通坝等;部队普遍学会游泳、划船、撑篙及组织船队进行水上行军作战和水网稻田地区行军作战的本领。还命令第十八旅五十二团主力和高邮、宝应地区武装积极向界首、临泽、沙沟以北和宝应、曹甸、安丰以南地区发展和开辟新区,并加强情报侦察工作,随时掌握周围敌情。

1943年10月,粟裕经过3个多月的实地侦察调查和思考,组织和发动以车桥、泾口为目标的攻势作战腹案趋于成熟。粟裕根据国际国内和苏中的形势,提出苏中区的领导重心要由以坚持为主,转变为以发展为主,采取更顽强地坚持原地斗争和更有效地准备反攻力量,积极主动地推进形势的发展。10月18日,粟裕向部队发出了《关于加强攻坚打援战术之研究》的指示,并派出部队秘密修通了射阳湖靠北的大堤,以便于发起进攻前部队能从陆路隐蔽及敌。1944年一二月间,粟裕部署和指挥一师在苏中的高邮、宝应、兴化、东台、泰州和如皋等广大地区发动攻势,以分散和迷感敌人。

1944年2月,中共苏中区委在三仓河召开扩大会议,粟裕在区党委和军区主要领导参加的会议上,提出了在一分区高邮、宝应地区即车桥、泾口、曹甸地区组织一次大规模战役的意见。这一意见得到了区党委其他领导的一致赞同,苏中区党委决定由粟裕负责战役全面组织指挥,副师长叶飞负责车桥前线战场指挥。

紧接着召开团以上干部参加的作战会议,具体研究制定作战计划、方案。作战部门提出了3个攻坚方案,供作战会议讨论:一是由东向西,先攻泾口后攻车桥;二是车桥、泾口同时攻击;三是先攻车桥,后取泾口。粟裕力主第三方案,认为:首先,打下车桥,敌人可能放弃一大片地区,我们可以得到最有利的战役效果;其次,车桥处敌中心地区,是敌人的心脏,工事坚固又有日军驻守,敌人自以为安全,而敌人认为安全的地方,往往是我最容易得手的地方,这是战争的辩证法。我们可以采取掏心战术,突然进攻,必能出奇制胜;第三,车桥周围的地形也对我有利。作战会议一致同意选择第三方案。会议决定调集主力部队5个多团的兵力,还有地方部队参战,将参战部队组成3个纵队,一个纵队攻坚,两个纵队打援。以七团为第二纵队,负责主攻车桥。该团主力分南北两路参加纵深战斗;以三营之1个连、教导团1个连位于小刘舍向泾口之敌警戒,保障主力攻击车桥时侧翼安全:以师炮大队配属该纵队;各部限3月5日1时到达攻击出发地点。以一团、三分区特务营及泰州独立团1个营为第一纵队,担任对两淮方向之警戒,完成歼灭或击退援敌之任务。以五十二团及江都独立团、高邮独立团各1个营组成第三纵队,担任淮安、淮宝、曹甸方向之警戒,完成歼灭或击退增援之敌的任务。打援部队均限3月4日24时前占领阵地,作好准备。以师教导团一营及四分区特务团(两个营)及炮兵大队组成总预备队。师前线指挥所第一步在扁担城,第二步在赵杨庄。

作战会议结束,粟裕特意把七团团长兼政委彭德清和参谋长俞炳辉留下,斩钉截铁地说:“成败胜负,关系重大,你们团一定要完成任务,哪怕敌人筑了铜墙铁壁,也要砸开之!”粟裕接着又将严振衡找来,命令他立即从作战科、侦察科、通信科各抽调一二名参谋,带两名机要员和1部电台,挑选侦察、徒步通信、电话(带总机)各1个班,调师教导团第一连,由管理科配好行政和生活保障人员,安排1名得力的副官带领。这些人员编组好以后由严振衡统一管理和指挥,护送、陪同叶飞副师长去一分区淮宝地区,详细情况由叶副师长具体交待。路上一定注意侦察警戒昼伏夜行,严格保密,保证安全到达。

粟裕为了做好大部队行动的保密工作,早就布置宝应县委动员3万多民兵和群众,于曹甸、安丰等地筑起顶宽1丈,高出水面5尺,穿越湖荡,绵延约15公里的5条大坝,以便于攻击部队奔袭车桥。又组织了数以千计的船只,穿越宽阔的马家荡、绿草荡水面,把部队云梯和其他器材及担架队运送到车桥附近。还组织精干民兵利用夜间开挖沟塘,破坏敌伪据点之间的道路、桥梁,协助军队埋雷、放哨和监视敌人。

1944年3月3日午后,以七团为主攻的二纵队在三旅旅长陶勇亲自指挥下,分南北两路开进。北路部队在七团团长兼政委彭德清、参谋长俞炳辉率领下,于5日凌晨1时50分之前到达车桥以北攻击准备位置;南路由七团副团长张云龙、政治部主任蒋新生率领,亦于5日凌晨1时50分之前到达车桥西南飞机场一线。负责两淮方面警戒、打援的一纵队,在团长廖政国、政委曾如清的率领下,于4日午夜12时抵达车桥以西的石桥头、芦家滩一线,进入伏击阵地。负责淮安、曹甸、宝应方向警戒、打援的三纵队,于4日午夜12时到达警戒位置。副师长叶飞率师指挥总预备队、炮兵大队,于5日凌晨2时到达车桥北面之赵杨庄。

3月5日(农历2月18日),凌晨1时50分,第二纵队七团一、二营分南北两路行进,南边的二营距车桥大土圩子200多米的地方展开,隐蔽前进向土圩进行偷袭;北边一营的一、三连进入外壕时,伪军尚未发觉,突击队员趁机泅过外壕,架上云梯,首先登上围墙。接着,主力部队依次而上,当伪军哨兵发现时,一、三连已全部越过围墙。一连以一部兵力向围墙上的两个碉堡发起攻击,歼灭伪军一个班,主力迅速向伪补充大队部发动攻击。三连从东北角突破后,一个碉堡里的伪军以猛烈火力拦阻,六班沿围墙迅速爬到碉堡顶上,用手榴弹把敌人消灭。三连主力迅速攻歼伪别动大队,占领涧河以北街道房屋,监视小圩内敌人。二连因向导带错路,由西南突击围墙后即向街心发展,接近伪补充大队二中队营房,在伪军未来得及占领碉堡时,将其大部歼灭。10时30分强攻伪补充大队部两个碉堡(内驻大队副以下80余人),先以炮火进行射击,三发三中,突击队趁机猛冲,爬上碉堡,以大量手榴弹投人碉堡内。手榴弹打光了,以砖头把残敌反冲锋打垮。当我补充了手榴弹后,以密集的手榴弹轰击敌人,从屋顶跳入伪大队部屋内,与敌展开白刃战,将守敌全部歼灭。

二营四连从西南角突破围墙后,即向伪公安局攻击。因公安局的碉堡距日军小土圩子仅30米,又有日军暗堡火力封锁进攻道路。我即进行近迫作业,在房屋的墙上开洞,一间接一间地一直打通到伪公安局,出其不意地从屋后冲进去,伪军不知所措,全部缴枪。六连刚泅水渡壕时,被伪哨兵发现,六连勇猛前进,活捉伪哨兵,先后占领两个碉堡,随即向纵深发展,跃过第二道围墙。攻击东南角碉堡时,该碉堡伪军顽固死守,攻击一时未能奏效,形成对峙战。至拂晓时,南边一个碉堡的伪军进行反冲锋,六连迅速派两个班出击,乘胜攻占3个碉堡。六连另一部向伪补充大队第一中队的碉堡攻击,至11时,伪军仍继续顽抗,六连在炮火掩护下实行强攻,同时以积极的政治攻势相配合,派人给伪军连长送信,伪军全部投降。战至14时30分,车桥据点仅剩下日军和伪一大队部所固守的两个小圩子尚未攻克。七团决定以五、八两连各成立3个梯队从南北两面对日军土圩子实行强攻。15时30分,以迫击炮集中向敌小圩子轰击,以山炮向小圩子中心的大碉堡轰击,将敌人的大碉堡及暗堡打塌一部。黄昏时停止炮击,五、八两连开始攻击。五连由小圩子西南面向敌西南角及正南之碉堡攻击,由于过早暴露了目标,敌人将其大部兵力与火力集中到西南方向对付该连之进攻。当五连向敌西南角碉堡攻击运动到距暗堡六七米时,遭敌火力杀伤,被迫停止。在黄昏时施放烟幕,未能收到迷惑敌人的效果,反而暴露了自己,尤其当突击分队逼近土圩子40米时,机枪火力中断,突击分队遭敌火力严重杀伤,冲击受挫。八连在西北角进展顺利,该连事先侦察了地形,选择了冲锋道路,冲锋前首先在另一位置施放烟幕迷惑敌人,将其火力吸引。同时,我轻重机枪突然开火,突击分队飞快地冲上去,敌堡被我攻占,残敌逃入了大碉堡。我跟踪追击,一路沿土圩子向南前进,扩大战果,又占敌一暗堡。另一路沿土圩子向东突入,将敌库房全部占领。敌遂全部退入大碉堡固守并以机枪、掷弹筒向我猛烈射击。由于五连攻击受挫,互相协同不够,终未将敌歼灭,与敌人形成对峙,遂决定转入近迫作业。

正当二纵队准备发动第二次攻击,围歼日军时,在三纵队方向,由曹甸出动敌伪100余人,一度进至大施河触我地雷,并遭我警戒分队阻击,被迫回窜。

5日下午,在车桥西北一纵队方向,驻淮阴、淮安、泗阳、涟水等地日伪军700余人先后在淮安集结,分批乘汽车沿公路东援。15时,第一批日军240余人,乘车7辆进至周庄附近。一团三营战斗警戒部队与敌接触后退回,敌继续前进至韩庄附近,对我方阵地进行炮击。正面防御分队沉着隐蔽,敌未发现,仍以一部向三营防御阵地芦家滩步行前进,其余乘车前进。当敌进至三营阵地200米时,我猛烈开火,敌在慌乱中进人地雷区,死伤约60余人,其后续部队向三营阵地东北方向迂回。此时,配备在侧翼石桥头一线的我二营四连向敌出击至小韩庄附近,敌迂回部队害怕被歼,慌忙缩回韩庄固守。16时,第二批增援之敌100余人赶来,二营六连出小西庄阻击,但进至长马庄时,第二批援敌已与第一批残敌在韩庄会合,六连停止于长马庄、小东庄一线,准备配合四连向韩庄敌人攻击。17时30分,第三批援敌100余人又赶来,并在阻击分队未到达阻击位置之前,窜入韩庄与前批敌人会合。傍晚,纵队指挥所进至小东庄,布置总攻韩庄。天黑后,韩庄之敌两次偷袭韩庄附近阵地,均被击退。20时许,敌又集结主力猛攻,企图突破三营阵地。此时向韩庄之敌侧背进行攻击的六连突破敌军阵地,进占韩庄西头。四连及特务一连分别由北、西两个方向攻入韩庄,与敌进行白刃角斗,歼敌60余,日军大队长山泽大佐被击毙。敌多次攻击三营阵地未成,侧背又遭猛攻,遂改由伪军带路,企图乘暗夜从我阻击阵地右翼的芦苇荡偷越过去。七连三排和四营十、十一连当即赶去堵歼,敌遭打击后,一部逃向小马庄,另一部则被围阻于芦苇荡内。22时后,纵队决心消灭芦苇荡被围之敌,即调一营由石桥头向芦苇荡前进。当进至小马庄时,发现敌人固守民房,即以4个排的兵力将其四面包围,敌大部被歼。次日拂晓,10余名残敌企图逃跑,一连警戒发现后,以1个排进行阻击,将其全部俘获。6日2时,又将芦苇荡窜出之两股敌人消灭,俘敌12名。至此,向三营阵地进攻之敌,除尚存40余日伪军在汽车底下顽抗和20余伪军偷越芦苇荡向车桥方向窜去外,余均被歼灭。6日3时左右,第四批增援之敌约120余人乘汽车两辆又进至小王庄,与韩庄在汽车底下的敌人会合,缩回韩庄固守,二营和特务营的突击队向韩庄突击时,敌未敢再战,乘车逃回周庄据点。

5日夜间,当第二纵队准备再次攻击日军驻守的小圩子时,芦家滩方向20余名伪军绕过我军阻援阵地,向车桥方向窜来(后为我第二纵队的警戒分队俘虏),第一纵队将此情况误报有日军200余人向车桥前进。师部遂决定停止对日军小圩子的攻击。当查明情况,再次准备攻击时,第一纵队的第三、四营已撤出阵地,并获悉淮阴、涟水有大批日军出援,加之部队已相当疲劳,6日拂晓,前方指挥部遂决定结束战役。7日,车桥据点残余日伪军在援敌接应下狼狈逃窜。至此,战役胜利结束。此战共歼日军六十五师团七十二旅团一个完整的山泽大队,歼灭山泽大佐以下日军官兵465人,其中毙383人,伤58人,俘山本一三中尉以下24人;歼伪军483人,其中生俘168人,毙212人,伤103人;摧毁碉保50余座,缴92式步兵炮一门及大批武器弹药。我军牺牲53人,负伤185人。13日,我军收复曹甸、泾口、塔儿头等伪军据点共12处,从而使淮安、宝应以东纵横30公里地区全部解放。

1944年2月,中共苏中区委扩大会议后,淮安县委和宝应县委根据苏中区党委指示分别成立了后勤班子,分别由淮安县委书记许亚和宝应县委书记曾涛亲自挂帅。两县分别召开了区委书记、区长会议,讨论和落实各项具体支前任务:一是协助部队进行侦察、锄奸、站岗、放哨;二是破大路、埋地雷、挖掩体、平坟头,并阻击日伪军逃窜;三是为部队送信、带路、助威呐喊;四是供应粮食、柴草、蔬菜、油盐、茶水及其他军需物资,协助部队制作云梯和其它攻坚器材;五是组织担架队、车船运送部队、民工、枪炮弹药以及各种军需物资;六是慰劳部队,打扫战场,拆除日伪军工事等。

战役开始前,在宝应县委和淮安县委的领导下,从涧南到涧北,广大基干民兵和人民群众组成一支浩浩荡荡地支前大军。车桥战役期间,马家荡、绿草荡和许多河道全部停满了船只,船工们都吃住在船上,随时听候县区领导的调遣。当地群众用自家小船,将数千名指战员,若干军用物资从蒋营运抵车桥。3月4日夜,张桥区委书记兼区长周兴率二三十名民兵,在平桥以北、二堡以南这段运河大堤上,开沟挖塘,切断交通。在安丰区委的领导下,民工们切断了宝应到曹甸、车桥的大路,组织基干民兵在宝应到曹甸的公路沿线布置了许多岗哨,并配备通讯员,及时传递信件。安丰镇筹集粮食四五万斤、柴草百万斤。该镇商人救国会从宝应搞来煤油、蜡烛、白纸等物资,仅煤油就有三大船。季桥区委书记周邦美、区长杨文萱发动组织群众在南润涧、毕圩、周庄、芦滩、汴塘等一带广阔的田野里,平坟头、挖掩体、切断准安到车桥的公路。石塘区委书记许邦仪、区长顾津、副区长吴锡阊率领区队,在淮安到车桥的公路沿线,站岗、放哨,并埋下许多土造地雷。

战役发起后,埋伏在车桥东北角吕舍日伪军据点周围的安丰、崔渡等几个乡镇的基干民兵,担负着防止和阻击敌人向泾口方向溃逃的任务。吕舍据点被攻克后,安丰区委书记兼区长杜文白率领基干民兵,从车桥北边绕道到车桥西南角破坏敌人的飞机场。为攻破敌人的碉堡,宝应县委动员了150多名身强力壮的基干民兵,组成加强连,把一门山炮拆开来,抬的抬,扛的扛,将这门山炮完整的运送到前线,在摧毁敌人碉堡的战斗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淮安县委书记许亚与泾口区委书记俞臻,亲率担架队到前线,组织指挥运送伤员。3月6日清晨,芦滩战斗基本结束。季桥区基干民兵在区民兵大队长率领下,活捉躲在芦荡里的十几名日军士兵,创造了抗战史上一次战役民兵俘日军最多的记录。

车桥战役,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在苏中地区第一次大的歼灭战,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军由战略相持转入战略反攻的著名战役,揭开了华中地区战略反攻的序幕。该战役的胜利,打通了苏中与苏北、淮南、淮北的战略联系,为苏中地区党和军队干部整风学习、部队集中整训提供了稳定的环境。战役结束后,新华社向全国播发了“车桥大捷”的消息,赞扬苏北新四军“以雄厚兵力”打了一个“大歼灭战”。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祝贺胜利。在延安的陈毅代军长和刘少奇政委给一师发出了嘉奖电:“车桥之战,连战告捷,斩获奇多,发挥了一师部队历来英勇果断的作战精神,开创了华中生俘日寇的新记录。除通报外,我们代表全军庆祝你们的胜利。”从此,“车桥战役”载入我军史册,成为军事家和军事学者研究的经典战例。同时,“车桥战役”也成为淮安抗日斗争历史中最精彩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