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5年12月26日

小 镇 修 鞋 匠

阅读数:997  

沈怀宝

在南闸集镇西侧小街上,人们每天都会看到一位老人坐在路边,专心致志地修鞋。

他叫陈建新,是新河头居委会居民,自幼因患小儿麻痹症致右腿萎缩,成了残疾人。自那时起,他就靠一条腿支撑着他的漫漫人生。

18岁那年,陈建新长成大人了,虽没有别人个头高,没有同龄人那样潇洒,但他却有着与同龄人同样的信念与追求。那年春天,他求父亲给他购置一部补鞋机和锥子、锤子等修鞋工具,要走自强不息的人生创业之路。每天太阳还没出山,父亲就用小板车拉着他和修鞋工具赶到集镇,支起伞棚,摆好摊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陈建新靠自己的勤奋与努力开辟出了一块属于自己的一片小天地,一片充满希望的理想“绿洲”。

他家离小镇不远,周围的乡邻们都知道他做事讲究,手艺精湛,而收费却低于别人。比如,修一双脱底皮鞋,最多收2—3元,钉一双鞋后跟2元,擦一双皮鞋1元不等或随便给都可以,从不与客人在价格上争多少。他的生意随着他的求精与人缘而声名远扬,前后十里八乡的人们都称赞小镇有个做活精细、服务周到的残疾修鞋师傅“神皮匠”。

生意多了,业务大了,陈建新开始向更高的目标攀登。他不再劳累小板车拉他早出晚归,开始用自己挣的收入购置了一部电动三轮车,学会了驾驶技术,可以灵活自如地开着车子往返于集市之间,正常每天也可收入50—60元。那些上集做买卖或农闲赶集的乡村男男女女们都喜欢到他的鞋铺上花一元钱擦个鞋油、打个鞋蜡让足下生辉。

在他的摊铺前常摆着几条从家里带来的长凳,那都是为修鞋客人准备的,他不能让等候者翘着一只脚去等他修鞋,凳子几乎都是满座,生意上的回头客却成了他的常年主顾。他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把鞋修好,且累且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