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1年09月28日

诗情画意淮上王

——观赏《王兆奎诗书画展》有感

阅读数:2080  

赵日超

王兆奎 作

6月26日,淮安区人民政府、淮安市美术家协会联合为王兆奎先生举办个人诗书画展。这次活动共展出王兆奎的《百雁图》《百寿图》等百幅书画作品。淮安市政协副主席范更生、淮安区政府副区长李晓旭和淮安百名书画爱好者观看了这次诗书画展。

王兆奎出生于淮安区苏嘴农村,是我36年前的语文老师。年轻时曾在基层文化站摸爬滚打了7年,后又在农村中小学教学30年。多年以来,他热衷于画画,潜心钻研诗书画艺,广交艺友,博采百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学生时代,王老师对每个同学都是一眼看待的。不论是成绩好的,还是成绩差的。退休以后,他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书画上,书画多次参加群众性全国大展并获奖,多次应邀赴中央电视台现场作画,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登台领奖,作品和简历入编多部艺术典籍,驰名淮上。

俗话说:“读书真事业,磨墨好功夫。”说的就是诗词、绘画、书法都是磨墨的功夫,作为一个搞艺术的人,总是要让自己的作品说话。2013年年底我参加一个文艺活动,又一次遇见王老师。多年不见,老师赠送我他出的第一本画集,打开一看,线条流畅,有文人气。老师的作品笔从心出,墨由情随,勾勒精心,天趣自成。他的作品或歌颂,或讽刺,嬉笑怒骂,让人捧腹。“不慕乌纱不贪钱,常伴孤灯画案沿。此身难遂高堂愿,只因结了书画缘”,既表现了里下河的人文遗风,又展示了他对现代生活的追求。“碧空万里展英姿,不慕暖檐雀笑痴。因恋苇间芳草地,一生从不临高枝”,将雁人格化,表白自我情感。在《苦瓜图》画作中,他写道:“苦藤苦叶连苦根,味苦皆因长野村。纵然食尽人间苦,犹为世人献青春。”借瓜喻人,讴歌了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的奉献精神。针对贪腐现象,他画了一群张大嘴巴的鱼争食诱饵,题诗“钩上挂金币,明知这是计。为何还争食,前腐后又继?”

一位书画名家说过:“诗人不一定是书画家,书画家最好是诗人。将诗的修养融于书画创作中,提炼诗质、诗意,丰富书画内涵;而追求诗书画兼备,先文而后墨,拓展延伸书画美,这也是书画的悠远传统。”我从喜欢王老师的这些打油诗开始,慢慢喜欢上他的书画,于是奋笔写下了《情融诗书画,笔歌真善美一一王兆奎作品赏析》,被2014年第一期《中国散文家》采用。之后出现在网络上,被更多的网友关注。2015年,天津美术出版社出版了王老师画集《一线大家一一王兆奎》,这篇书画评论作为开篇之作出现在该书的扉页上。再后来,中国美术家协会评论委员会副主任马鸿增写了篇《画坛“草根"的艺术新境一一王兆奎花鸟画的写意性和寓意性》对王老师的书画给予很高的评价。2021年6月,在王老师举办书画展览之际,我邀请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六、七、八届理事,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原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国家一级美术师尹石为王老师展览题词。尹石欣然应允,对王兆奎的诗画大加赞赏,竟挥毫写下了“诗情画意淮上王”。

一位名人说过:“在书画创作和探索中,一个人,是一片天空;一百个人,是一片沙漠。”小学读书时,王兆奎看到邻家孩子画的鸡挂在家里墙上很是羡慕,下决心也学画,一画就是70年。动物园、花鸟市场每周都有他的足迹。他观察各种鸟的形态,作画时成竹在胸,得心应手,下笔有神。中国书画院常务院长、东方旅游文化网名誉主编王红莉为诗书画展发来了贺信。贺信中说:“王兆奎在五彩缤纷的六月举办画展,欣赏先生作品,创作严谨,有苍蔼蕴籍之风。他画的大雁,讲究骨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有动态之美感,润生之美。他追求洒脱、生动、刚健个性,使作品结体雄厚严谨,轻重协衡,张弛有度,虽至贵不能仰之高,作品继承传统又融入自我的土壤,洋溢着时代精神。他的作品达到一定的境界,表达的是神,是韵,是情。他勤奋耕耘才使艺术别具一格,好人品耐品,好作品养眼。在此祝贺王兆奎先生诗书画展圆满成功!”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是齐白石老人的名言。王兆奎从临摹边寿民画作起步,在画雁的造型和笔法上进行了很大改进,终于画出了自己的芦雁。他的一首题画雁诗“兴来泼墨写群鸿,飞鸣栖食趣无穷;我笔写我胸中雁,休管与人同不同”,就是他作画多年的感悟。王兆奎画的雁,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阔笔泼墨,大胆用水,落笔成象,形神俱似,飞鸣栖食,各具生机。

 “几笔十年得,一吟双泪流。”缺少思想、生活和艺术的基本功,想登堂入室就是一句空话。一次,我去看望王老师,到他家时,他正在画室作画,我走入其间,顿生感悟,天地以灵气而生物,画家以灵气而成图。只见他先用笔沾适量的水和墨,然后中锋用笔画出雁的头颈部,再转为侧锋扫出胸部和腹部,墨色由浓到淡,此时笔上墨色快尽,笔已散锋,正好用散笔擦扫出雁背部,用此笔法表现雁背部的花羽,黑白相间,生动自然。至此,一笔墨己用尽,再沾浓墨加少许水,几笔写出雁翅尖的黑色羽毛。然后再用淡墨逆锋几笔从右向左写出雁尾,最后换支小点的笔用黯色画出雁腿和嘴,最后点睛。至此,一只站雁展现在眼前。我屏住呼吸,深深体会到:真正的花鸟,是从画家鼻尖开出的花,心尖飞出的鸟。难怪中国美术家协会评论委员会原副主任、江苏省美术馆副馆长马鸿增赞曰:“边雁苇间飞久远,王鸿居然又出新”①。

注:①边寿民室名“苇间书屋”,王兆奎室名“居然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