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1年10月12日
一幅党史画 一段丹青情
阅读数:922
江 淮
1981年暑期,我父亲受江苏省教育厅师范教育处委托,赴北京参加全国中师美术新编教材研讨会,工作之余抽空前去拜访并看望中央美术学院文金扬教授。文教授是淮安人,当他得知改革开放后,淮安发展变化时甚为高兴,又得知家乡学校美术教材缺乏,新编教材尚需要一定时日才能出版,且父亲对版画和国画有研究,便把自己用心血撰写的透视学教材、其子文国璋创作的一幅《寻方》石版画及自己的山水画精品送给了我父亲。
文金扬是著名画家徐悲鸿弟子,擅长技法理论、油画,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为新中国美术技法理论教学作出了突出贡献。著名作品有《乞丐》《石子山战斗》等,专著有《绘画应用透视学》《绘画色彩学》等。文国璋先生从小在父亲文金扬的影响下迷上油画,考入中央美院附中至美院研究生毕业,一路奋斗并立志,以德拉克洛瓦、伦勃朗为师,深入研究西方油画及其材料、技法,实现了真正艺术家的梦想,成为中央美院版画系教授、我国当代著名画家。他创作的版画、油画作品曾在国内外产生过很大影响。他的《我们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入选全国版画展,并在《中国美术》创刊号上发表;套色石版画《时代的强音》被选制成马克思逝世100周年纪念邮票发行。
文国璋创作的石版画《寻方》,不仅是一幅极具艺术价值的画作,其题材在党史教育中更具现实意义。作品反映的是周恩来等进步青年赴欧洲勤工俭学寻求救国良方的故事。画面中,左臂挽着外套的青年周恩来从容睿智,在挚友陈毅的陪同下,急匆匆地赶到一群聚集在咖啡厅的青年中间。画作巧妙运用三角重叠构图,很好地表现了旅欧进步青年为了崇高理想,团结一心,坚定执着的精神风貌。周恩来处于三角形顶端,领导者身份集中突出。左前方一组人物,或坐或立,三两一聚,有的在耐心地等待,有的拿着报纸与他人交谈。右前方一组人物有的在沉思,有的眉头紧锁、苦苦思索。背景中金发女郎及雕塑不仅增加了画面的纵深感,同时也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周恩来身后的窗户光线照进了原本昏暗的拥挤不堪的小屋,既为房屋空间,也为人物心灵增添亮色和希望,含蓄隽永地表现了中国即将从黑暗走向光明。此画人物传神、情境生动,艺术地选取了周恩来等旅欧爱国青年为渴求救国而集会的场景,生动地表现他们为理想而奋斗的崇高境界。正是旅欧勤工俭学期间,周恩来、赵世炎、陈乔年、陈毅等一批爱国青年,除为解决生活问题半工半读外,他们利用一切时间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从《共产党宣言》等经典中汲取思想力量;他们对资本主义进行深入考察研究,比较各种思想主义、社会制度优劣,思考改造中国社会的良方,最后作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抉择;确立共产主义信仰和为之奋斗的坚定信念,并在欧洲组织建立了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共最早的一批党员。对于这样一段宝贵历史,作者运用了石版画独特的艺术形式暨黑白对比的手法,将一群革命志士的精神面貌展现得富有张力和感染力,而画中所蕴含的信仰力量,则是激起后人深思,激励人们赓续红色血脉,继续奋斗不竭的动力。画作凝重而深沉,朴实而无华,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其党史内涵、艺术价值和教育意义,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加凸显,从而在美术画作鉴赏中激起赞叹和掌声。
后来,我父亲参考文老著作,结合师范学校学生实际,编写了中师美术透视学教材,并经专家认可在全省师范学校推广使用。文先生赠送的真迹,父亲视为珍宝,并重视发挥其教育作用,每逢欣赏课,他总把文家父子画作让学生近距离观看临摹,并讲述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早年赴欧寻求真理,确立共产主义信仰这段历史,用画作濡染培养每个学子的思想觉悟和艺术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