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1年11月02日

知音

——唐诗中的盛宴

阅读数:1085  

张秉毅

造化弄人。

杜甫虽然被后世尊为“诗圣”,但在他生活的唐代,似乎命运并不怎样,屡次科考,不第。安史之乱中,千辛万苦逮着了个机会,做了个左拾遗,可因上疏申救房琯的罢相而触怒肃宗,又被贬乏华州司功参军,由于战乱和饥荒,那样的小官不做也罢,他又拖家带口,东西南北颠波在人生的逆旅中。

不说官运,这个杜二甫,连“文运”似乎也远不尽意。他爷爷可是杜审言啊,唐高宗咸亨进士,累官至俢文馆直学士,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享誉初唐诗坛。

据杜甫诗《壮游》里自道:“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这么一个既有家学,又有天才的诗人,又赶上大唐盛世,本来应该是另外一番样子啊,何况,他读书写诗又是那样的肯用功。唐代,肯以写诗为一生职志的,恐怕也只有他一个人。他在为儿子写的《宗武生日》里说:“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

也许,正如他自己所言:“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反正,他的一生,愁多乐少。

只说诗,虽然杜甫比李白只小11岁,但他的诗的主体风格,是在安史之乱的前夕开始形成,而滋长于其后数十年动荡不已的形势中的,尽管他的诗中仍有体现盛唐诗歌的一些特征,如爱好雄伟壮大之美等等,但许多新的特点,如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注意写实,从朝廷的利益考虑而抑制自我内心的激情等等,都已经出现,并相应的带来的语言表现形式方面的一系列变化,杜诗的创作倾向不仅标志了唐诗内容与风格的重大转折,也对中唐以后直至宋代的诗歌发展造成深刻的影响。这使杜甫的诗在他生活的时代,不大受到人们的待见。

杜甫夸过李白,“白也诗无敌。”高适、岑参都是杜甫的朋友,他夸赞他们“高岑殊缓步,沈鲍是同行,意愜关飞动,篇终接苍茫。”他称赞王维“高人王右丞”,但却不见这些人,对杜甫诗的评价。

最过分的是殷潘编选的《河岳英灵集》,是盛唐人造盛唐诗,竟然不选杜甫一首诗,在唐人选唐诗的众多选本中,都不见杜诗,仅见晚唐韦庄的《又玄集》选过杜诗七首。可见,杜甫在他的时代,几乎是“无人喝彩”。

可有一人,肯放下身段,以六十多岁的高龄,屈尊去看望这个三十多岁的落魄诗人,他,就是当时人称李北海的大文学家、大书法家李邕。

杜甫诗里记有“李邕求识面”。

天宝四载,杜甫前往临浥看弟弟杜颖,途经济南,适逢李邕在济南任北海太守,就遍邀当地名士,在历下亭设酒宴,隆重招待杜甫。杜甫即席赋诗《陪李北海宴历下亭》:

东藩驻皂盖,北渚凌清河。

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云山已发兴,玉佩仍当歌。

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涌波。

蕴真惬所欲,落日将如何?

贵贱俱物役,从公难重过!

这场酒局,让我们看到,孤独的杜甫,在那个年代,多少还是有一二知己赏识他的。李邕确实也独具慧眼,他所看好的这个年轻人,终成千古“诗圣”。

如今,你若去济南旅行,一定要去一下历下亭,这座始建于北魏的古亭,是天下名亭,正门挂着的那副那楹联就是杜甫的名句:

海右此亭古,

济南名士多。

吴兆林 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