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2年01月20日

邗沟春秋

阅读数:66337  

王福林 金兆峰

邗沟,位于江苏省苏中平原西部,南起扬州长江北岸的邗城,北至淮安淮河南岸的末口。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人工运河,开凿于春秋末期周敬王三十四年、鲁哀公九年,是吴王夫差为称霸中原,欲北上伐齐而开凿的。

一、邗沟开凿前的社会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最动荡的时期。诸侯林列,各自称霸一方,都企图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相互搏杀,争夺霸主地位。春秋时期,中华大地上就有140多个诸侯国在互相争斗,争斗的结果产生了“五霸”,盘踞在长江下游的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争得了霸主地位。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在与越国的争霸战争中,被越大夫灵姑浮斩伤而死。其子夫差继任吴国第25代国王。夫差为报父仇,于公元前494年发动对越战争,在夫椒之战中大败越国,攻破越都会稽(今绍兴市),迫使越国屈服。此时夫差雄心勃勃,意欲北上伐齐,称霸中原。吴国最强盛的时候,疆域北界在淮河一线,虽然长江与淮河之间遍布湖沼水泊,却没有一条完整的水道可以通航。于是夫差决定开凿沟河,打通长江与淮河之间的水上通道,以便向北运兵运粮。

二、开凿邗沟的有利条件

吴王夫差充分利用了得天独厚的两大自然条件:第一,苏中平原是个湖荡平原,众多的湖泊,广阔的水域,可以利用,开凿较短的人工运河,便可将相邻的湖泊连结起来,打通水上通道比较容易;第二,长江水位比淮河水位高,邗沟凿成后,河水自然而然地由南向北流。

吴王夫差为什么选择在“邗”地筑城、挖沟?“邗”,原是西周时期分封的小诸侯国,属于武王、周公子辈,后为吴国属地。“邗”位于江淮丘陵的东南,长江北岸,背山面水,隔江与京口(今镇江)相望,地理位置非常优越,是军事战略要地。于是夫差决定在此筑城,藏兵屯粮,作为北上伐齐的出发地。“邗”又位于苏中平原长江北岸的最上端,长江水位较高处,邗沟开凿后有利于河水顺畅北流。

三、邗沟的最初航道

吴王夫差开凿邗沟,于公元前484年完成。邗沟,南起邗城以南的长江,向北绕经樊良湖(今高邮湖)、博支湖(今广洋湖南)等一系列湖泊,后折向东北,经射阳湖,再向西北经山阳口(今淮安城)到末口入淮河。充分利用长江与淮河之间湖泊密布的自然条件,在湖泊与湖泊之间,开凿较短的人工运河,把湖泊连接起来,航道虽然弯曲,却联通了长江和淮河。此吴王邗沟史称“邗沟东道”,全长170公里。

四、邗沟的坎坷历程

邗沟开凿成功后,吴王夫差便率大军北上伐齐,在艾陵与齐军交战,大获全胜,全歼十万齐军。接着,夫差于公元前482年,在黄池与中原诸侯相会,歃血为盟。夫差在与晋国争霸中也获得成功,夺得霸主地位。后因越王勾践不忘会稽之耻,恢复国力后,趁夫差举全国之力赴黄池之会时,越军乘虚而入,杀死了吴太子,夫差才匆匆赶回。对邗沟来说,是开河大吉,漂流着胜利的喜悦。

战国时期(前475——221年),各诸侯国仍互相攻伐,战争不断,纷纷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争夺霸主地位。争斗的结果又产生了“七雄”,苏中平原成了楚国、齐国和秦国三雄争斗的战场。

邗沟在这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中,成了他们互相争斗的工具,被用来运兵运粮,为战争服务,在长达254年中,河道没有人操心治理。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207年),第二年就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驰道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国道”,应该包括陆路和水路。其中一支就是由济水南岸的定陶入泗水,由泗水入淮水,再由邗沟以达大江。

邗沟作为国家通往江南驰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朝廷重视,这才对邗沟进行疏浚清理,修筑堤防。

到秦末,天下大乱。刘邦在楚汉之争中获胜,建立了汉朝,这是继秦朝之后又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历经409年,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强大帝国。

然而,这样一个大国对邗沟没有什么贡献,邗沟东道淤塞,航船不通。直到东汉末期,建安二年至五年(197—200年),广陵太守陈登才进行整治,从樊良湖向北穿渠至宝应津湖,再向北达马濑(白马湖),北经中渎入山阳池至淮安末口入淮河。新开渠称夹耶渠,又称“邗沟西道”,史称“陈登穿沟”。

邗沟在东汉虽已受重视,但至东汉末年,184年黄巾起义被剿灭导致地方割据,191年董卓迁都长安,220年曹丕篡汉,东汉灭亡,中国进入三国时期。三国时期,苏中平原为曹操霸占,曹操忙于战争,运道并不通畅。

西晋年间(265——316年),由于战争不断,没有人重视邗沟的治理和管理,邗沟被冷落,河道淤塞,几乎成为废河。

直到东晋永和年间(345——356年),才重视对邗沟进行治理,先向南疏通扬州到江边的引水河道,接着修筑永和渠贯通樊良湖与津湖。后因津湖水面宽阔,风浪很大,不利行舟,于兴宁年间(363——365年)沿湖东侧开挖兴宁渠,长20里,从此,航船不再经津湖航行。

东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江水位下降,原引水口已经不能引进江水,于是在长江北岸向上游开支河,到仪征附近,开凿引水口,引江济邗,并在邗沟上建堰埭,保持邗沟一定水位,以利通航。

南北朝时期政局仍然混乱,航道失修。津湖东侧的兴宁渠至马濑(白马湖)之间的航道又淤塞不通,航船重新向东绕行入射阳湖。马濑(白马湖)至射阳湖的支渠亦名夹耶,后称黄浦溪。

隋朝统一中国后,隋文帝就着手疏浚南北水道,以利漕运。据《隋书》载:“开皇七年(587年)夏四月,于扬州开山阳渎,以通漕运。”实际上是把春秋邗沟东道向南拉直,从扬州茱萸湾向东达江都宜陵,向北经樊川达高邮三垛,再向北入宝应射阳湖,向西北经山阳末口入淮。此河改称山阳渎,后称运河东道。

隋炀帝杨广登基后(605年),首先征调110万人向东南开挖通济渠达盱眙,转淮河入邗沟达扬州。接着他发动淮南军民10余万人,对邗沟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整修扩建,疏浚河道,裁弯取直,自山阳至扬子(今扬州南)达长江。渠广四十步,渠旁皆筑御道,树以柳。杨广对淮安至扬州段的运河(邗沟),并没有利用文帝的山阳渎,而是重新打通并进一步拉直邗沟西道,史称“大业邗沟”。

隋代两次大规模的整修扩建邗沟,使邗沟逐步形成了后代运河的规模,成了南北大运河的重要一段。

到了唐期(618——907年),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朝廷非常重视水上运输,甚至发展国际贸易。大食、波斯、朝鲜、日本等国的商人来我国经商,络绎不绝。各国与我国的经济贸易、交通运输、文化交流等诸方面的往来,商船和官船均是通过黄海入淮河,到末口,或西去京畿,或经邗沟南下长江,末口是必经之地,所以朝廷对邗沟的治理非常重视。甚至朝廷还制定许多政策,允许新罗国(今韩国)侨民在淮安定居,新罗坊便在邗沟岸边诞生了。据史料记载:新罗坊的侨民拥有一批可供航海的船只,日本高僧圆仁法师曾三次入唐去扬州求法,都是新罗侨民驾船护送的。新罗侨民还参与了日本、朝鲜商人对唐贸易。

这时长江中的沙洲逐渐扩大,并与北岸相连。为确保邗沟水流,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在扬子以南接开伊娄河,经瓜洲达江。从此,瓜洲引水口与仪征引水口同时并用,保证邗沟水流通航。

五代十国(902——979年)的77年,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的时期,连年兵祸,纷纷割据。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哪一个地方割据政权会操心邗沟的治理。

直到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了北宋,邗沟才进入鼎盛时期。北宋时(960年——1127年),因黄河经常泛滥,灾害较多,朝廷对水利工程建设比较重视。加之漕粮多靠江南缴纳,因此对邗沟的工程建设和管理特别操心。

此时,邗沟的工程修筑和运输管理等方面进入了自开凿以来最鼎盛的时期。由于邗沟运行管理得好,从江淮一带运往宋都汴京的漕粮,运输时间缩短了三分之一。

到南宋年间,建炎二年(1128年),为阻止金兵南进,东京(今开封市)守将杜充,扒开黄河大堤,企图阻止金兵,然而未能实现这一愿望,却使黄河夺淮入海,造成更大灾难。受黄河水量大、含沙量大,淮河河床淤淀、水位抬升的影响,邗沟水流已经改变为向南流淌,运道淤积严重。

建炎三年(1129年)冬,号称十万金军南下长江,攻破建康(今南京),直逼临安。此时江南各地军民到处集结于山寨、水寨,打击金军,使其处处受到威胁,被迫北撤。建炎四年(1130年)二月,金军自临安沿运河(江南河)北上,企图由镇江渡江沿运河(邗沟)北归。南宋将领韩世忠料金军孤军深入,难以久据,率八千勇士镇守镇江,阻击金军北归,与金军在长江黄天荡大战,同时严密封锁沿江渡口,并用破船堵塞运河(邗沟)江口,切断金军退路。以八千人困十万人长达月余。

嗣后,南宋将领们在韩世忠偕夫人梁红玉带领下,从镇江乘胜追击金兵,又在苏中平原邗沟两岸与金兵激战,绍兴五年(1135年),梁红玉在追杀金兵战役中,遭遇埋伏光荣牺牲。南宋将领英勇反击,直把金兵逼退到淮河以北。皇统元年(1141年),南宋与金议和,签订了屈辱协议,以淮河——秦岭一线为界。南宋向金俯首称臣,每年还要上贡大量的金银布匹。此时,运河(邗沟)才回归南宋管辖。从此金军再没有南犯,南宋半壁江山得以保全。

到元代(1271——1368年),元世祖忽必烈将隋运河裁弯取直,从淮阴北上徐州、济宁、聊城、德州、沧州达天津转大都(北京),全长1700多公里,这是元朝的经济命脉,也是今天的京杭大运河。元代开辟海运航线运粮,不重视内河漕运,对淮安至扬州段的宋代运河(邗沟),没有什么作为。元代河道与宋代河道基本相同,据《通考》载:“宋元河道其由南向北者,自高邮樊良湖入宝应境界首、新开、氾光、清水诸湖,穿城入宋泾河,过广惠、嘉定二桥,入白马湖,过黄浦溪入射阳湖达山阳境。”元代将津湖改称界首湖。

到了明朝(1368——1644年),特别是永乐朝迁都北京后,内河漕运量加大,朝廷对水上运输更为重视,加大力度治理邗沟。为保漕运,不断进行“划湖为河”的工程。据《江苏水利全书》载:明洪武初年,修浚宝应县宋泾河,南置板闸,北筑堰与诸湖隔。洪武九年,发淮扬丁夫五万,筑高宝湖堤六十余里以捍风浪。洪武二十八年,自怀楼至界首湖外筑堤开越河40里,引水行舟,运道不再经新开湖。为淮扬运河有重堤之始。

明永乐三年(1405年),平江伯陈瑄坐镇淮安后,大力疏浚邗沟,引舟自大江历扬州至淮安,以通漕运。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陈瑄又在淮安城西管家湖中划湖为河,开凿了清江浦,筑堤引舟至鸭陈口进入淮河。他西移邗沟至淮安城西,并入里运河。使得从扬州经邵伯、高邮、宝应、淮安清口的里运河全线贯通。从此,南北行驶的船只,包括漕船,不再经末口入淮河,结束了漕船在末口盘坝过淮的历史,大大缩短漕船在淮河中逆水行驶的路程,使漕运更加便利安全,迅猛发展。末口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逐渐湮没。邗沟西移并入了里运河,获得了新生。

五、邗沟的历史功绩

邗沟第一大功绩,沟通了长江和淮河两大水系。在春秋晚期以前,长江和淮河两大流域的水路互不相通,直到夫差开凿了邗沟,才沟通了长江和淮河两大水系的往来,为我国东部地区南北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长江和古淮河下游的经济繁荣。大大激活了我国东南部水域的生态环境,在我国水利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

邗沟第二大功绩,成就了吴王夫差北上伐齐的争霸图谋。邗沟开通后,水陆交通便捷,吴王领军北上攻打齐国,在艾陵与齐军交战,大获全胜。艾陵之战是春秋时期规模较大的围歼战,一定程度上,也为战国时期的围歼战提供了借鉴。

邗沟第三大功绩,成就了秦始皇修筑通往江南的驰道。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就下令修筑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其中一支就是由济水南岸的定陶入泗水,由泗水入淮水,再由邗沟以达大江。邗沟成了通往江南驰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邗沟第四大功绩,成就了隋炀帝开凿南北大运河的宏愿。杨广登基后,为了加强对南北方的控制,同时贯通漕运航道,在大业年间,大兴水利工程,意欲开凿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他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北开永济渠达涿郡(今北京),向东南开通济渠达盱眙,转淮河入邗沟达扬州,又自京口(今镇江)开江南河入余杭(今杭州)。608年,自杭州经江苏、安徽、河南到河北涿州长达5000多里的南北大运河(隋运河)全线贯通。沟通了我国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和太湖五大水系,在我国水利建设史上创造了丰功伟绩。邗沟此时已经成为南北大运河中段不可或缺的一部分。616年,隋炀帝御龙舟,沿运河南下,游江都。

邗沟第五大功绩,成就了唐朝的国际交往。唐朝盛世,不仅国内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而且大力发展国际贸易、国际往来。当时的大食、波斯、朝鲜、日本等国的商人都来我国经商。他们与我国的经济贸易、交通运输、文化交流等诸方面的往来,均是从黄海入淮河,到末口,或西去京畿,或经邗沟南下长江,末口是必经之地。甚至,外国侨民在邗沟边定居。邗沟成就了大唐社会的国际往来。

邗沟第六大功绩,成就了南宋政权与金兵对抗,固守边界近140年。南宋初期,金兵一直打到江南,爱国将领英勇奋战,黄天荡大战后,才将金兵逼退到黄淮河北岸。邗沟成就了南宋政权运兵运粮,沿黄淮河一线,抗击金兵。南宋与金议和,签订了屈辱协议后的140年中,邗沟仍然默默无闻地为南宋政权中的爱国将领运兵运粮,固守边疆。

邗沟第七大功绩,满足了十多个朝代的漕运需要。开凿邗沟,最初是出于军事需要,到东汉后期建安年间(196——220年),才开始利用邗沟进行漕运。直到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清江浦建成,贯通了里运河,邗沟末口段被废除,并入了里运河,至此1200多年中,邗沟前后经历了十多个朝代。多数朝代的统治者都很重视漕粮运输,邗沟承担了繁重的漕运任务。隋唐以后,邗沟是保障朝廷供给的生命线。随着朝代的更迭,漕运任务日益繁重,邗沟漕运量不断增加。北宋时,自江淮至汴京每年漕粮六百至八百万石,邗沟是当时最重要的运道。明清两代,邗沟的漕运地位更显突出,每到运粮季节,有一万二千艘漕船,十二万漕军护航。

封建统治者为确保漕运畅通无阻,在河下设置了相应的衙署,管理漕运,据《淮安河下志》记载,在河下这一弹丸之地,就设有漕标右营游击署、山阳县丞、城守营之新联正副汛等处衙署,用以维护其统治的经济命脉。

邗沟第八大功绩,提供了我国北盐南销的重要运输通道。自元世祖中统元年至元末(1260—1368年),淮北盐场兴起,所产海盐由淮河运至淮安,堆放在邗沟末口的淮河右岸河下镇,使河下镇成为当时北盐南销的中转站,淮盐的集散地,全国的盐务中心。到明洪武年间(1368—1399年),两淮盐为32000余引,占全国产量的三分之一。当时全国银税总数才120余万两,两淮岁入太仓余盐银即有60万两占其一半。邗沟为淮盐集散作出了重大贡献。

邗沟第九大功绩,促进了我国南北方物资大交流,区域经济大发展。在以水上交通为主的农耕经济社会,百业因运而起,航运业的兴盛,带动了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渔业等行业的发达。自东汉开始利用邗沟进行漕运后,官、商、民船也逐渐加入了水上运输的经营活动。邗沟变成了我国东部水上运输的大动脉。南方先进的手工业产品运到北方销售,北方廉价的生产物资运到南方精加工。南北方物资大交流,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大发展。

邗沟第十大功绩,哺育诞生了五座县城和十多处乡镇。邗沟的开凿,为中国东部地区南北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十分美好的环境,大大促进了长江和古淮河下游的经济繁荣。在邗沟存在的1900年间,在苏中大地上哺育诞生了扬州、江都、高邮、宝应、淮安五座大的城池,成就了扬州、淮安两座历史文化名城,成就了邵伯古镇、河下古镇等众多大型集镇。为苏中地区社会经济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六、邗沟的新生

自公元前484年邗沟凿成,到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漕运总兵陈瑄开凿了清江浦,贯通了里运河,邗沟末口段被废除,西移并入了里运河,这1900年中,邗沟经历了十多个朝代。各朝各代的统治者都很重视漕运,都很重视对邗沟的整治,据清刘宝楠《宝应图经》所载,邗沟航道,曾经有过10多次变更。越变越顺畅,越变越宽广。

邗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有开凿年代记载的水利工程,在历史的长河中,邗沟虽然仅存在了1900年,但她在中华文明史上谱写了不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