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2年05月16日
从“草根”到“特师”的升华
——我所认识的刘友开先生
阅读数:2336
邹 雷
我与刘友开先生接触始于2021年3月18日,当时因为我要去淮安市新安小学采风,写一部反映“新安旅行团”的长篇文学作品,江苏凤凰少儿出版社的刘华主任给了我一个电话,说刘友开老师是研究“新安旅行团”的专家,我们从此建立了联系。
刘友开从小逃过荒、要过饭,干过挑河工的苦累活。对此,他曾不止一次地说过“未要过饭,不晓得狗狠。未挑过大河工,不知道劳役之苦。”1977年,他有幸考入淮安师范,在校两年,其实学习也就一年零一个月。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了新安小学任教。是“新旅”(新安旅行团的简称)的事迹感染了他,陶行知、汪达之的教育思想浸润着他,使他在汪达之和新安旅行团的研究中取得了卓著成绩,真可谓是个奇迹。
“新旅”是青少年教育的富矿,刘友开尽情地挖掘。1985年,刘友开指导的“为新安旅行团老团员立传”活动,在全国少工委组织开展的首届全国少先队活动“创造杯”大赛中,获得了全国“创造杯”的奖杯和辅导奖的奖牌。
在新安小学任教的7年中,他发表新闻、散文、论文200多篇,大多数都跟新安旅行团有关。《淮安报》社还邀请他去给通讯员们作过《我是怎样搞好“新旅”宣传报道的》的经验介绍。1981年,他写了《歌唱亲爱的祖国》报道,被《中国少年报》头版头条刊用,还在“按语”中倡导全国少年儿童都来“歌唱亲爱的祖国”。
少儿报刊是刘友开传播“新旅”精神的渠道,同时学术会议和学术期刊的传播渠道也相继被他打通,使教育界和史学界进一步了解汪达之和新安旅行团。1981年,他写的《献身教育事业的汪达之同志》被《江苏教育》采用。1984年和1985年,他还应邀到镇江、南京参加中华民国史和抗日战争史学术讨论会。他写的论文《在抗日烽火中开拓前进的新安旅行团》,还被《唯实》采用。他还被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吸收为会员,并当选为学术委员会常委。
刘友开调到淮安市(县级市)教委教研室任小学思想品德学科专职教研员和教研室副主任期间,利用业余时间连续多年参加省教研室组织编写《江苏省小学思想品德课》教科书的机会,力排众议,将他自已编写的文章选入到教科书中。
刘友开崇敬汪达之有其内在的传承基因,他研究汪达之也就有了不竭的动力。这一切表现在他花了23年的业余时间编撰出版了52万余字的《汪达之教育文集》,是年93岁的文学泰斗冰心、时任国防部长的张爱萍上将为该书题词。华东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金林祥先生还特地撰文荐读并高度评价:“为中国现代教育史填补了汪达之研究的理论空白,更是研究陶行知、研究汪达之、研究新安旅行团、研究中国现代革命教育史,推进现代教育改革的一本十分珍贵和非常难得的教育史学著作。”
在纪念人民教育家汪达之诞辰120周年之际,刘友开坚持爬罗剔抉,刮垢磨光,下苦功夫创作了一部《汪达之评传》,于2021年5月由江苏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传突出重点、关注难点、考证了疑点,对汪达之的一生作了客观公正的评价,使这部著作具备了“存史、资政、教化”的价值,得到了业内和社会的共同认可,可谓好评如潮。中科院院士吴硕贤先生的书评是:“传记力作,资料详实。记录客观,评述得当。行知达之,友开继之。”国家副总督学郭振有先生的书评是:“大笔著人民教育家评传,记颂其奋斗史迹;赤心承人民教育家精神,塑造我民族未来。”
“忘我的追求,往往容易在生活上失去平衡”。但是,在一次接近刘友开的生活后,我改变了这种想法。2021年7月间,我再次深入新安小学体验生活,专程到他家对他进行深度采访。那天我的采访非常顺利,需要什么资料,刘友开先生总能找到,哪怕是几十年前的小册子、讲义,他也能在成捆的资料中准确地取出来,这一点太让我佩服了。至今回想起当时的情景,还是觉得非常的温馨。
“草根”离不开田野,教师离不开学生。刘友开退休后的这几年,他没有离开过校园,没有离开过课堂,总是把自己的教学经验无偿地传授给青年老师。2021年11月26日,我又有了一次与刘友开先生在南京相聚的机会,他应邀在琅玡路小学天润城分校讲座和评课。该校的张国民校长给予他这番评价:“‘刘特’教学生写作‘新古诗’,创新诗教进课堂新领域;教学生用作文‘口决法’,创新了作文教学新途径;创建了‘语文名师工作室’,开辟了研发教学的新模式。”其实,刘友开先生一生都在追求做个“有思想的带有诗人味的科研型开放式教师”。我想,这大概就是“刘特”的特别之处吧!
邹雷,一级作家,中国作协会员 ,现兼任南京机关作协主席、江北新区作家协会主席。著有长篇小说和历史文化散文多部。获得全国“优秀国产纪录片编剧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