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2年06月09日
胯下之辱随想
阅读数:2743
野 泉
一幅“韩信胯下之辱”的画,吸引了我,让我想起了胯下桥,想起了曾经发生于胯下桥前的故事。那是公元前二百年(约)的事。那时的韩信穷困潦倒,吃饭基本靠蹭,唯一能让他挺起腰杆走路的就是他有一把剑,随身佩着。
这一天,一个屠夫在一街道闹市拦住韩信说:“你身佩宝剑,想来必是勇夫,你如果能一剑刺死我,就算你有种,如果不敢刺死我,就从我裤裆下钻过去!”围观的人都知道这是故意找茬羞辱韩信,哈哈大笑,纷纷怂恿他,还把他围住,不让他走,要看这个年轻人如何作为:是一剑杀死这个年轻屠夫,还是从屠夫的胯下钻过去!
韩信一言不发站着,好像在想着。好一会儿,他收起宝剑,从年轻屠夫的胯下爬过,然后起来拍拍身上的灰,在众人的嘲笑声中走了。围观的那帮人目瞪口呆,他们完全想不到韩信会有如此之举!议论也随之而起:懦夫,真的是一个懦夫!
很多年后,韩信成为汉大将军,那个闹市,在韩信从屠夫胯下爬过的地方,立起了一个牌坊,名“胯下桥”(淮安区兴文街中段北侧一巷首);而“胯下之辱”也成了一经典的励志故事。然而我想,那个被屠夫拦住的韩信,从屠夫裤裆中爬过去的韩信,当时的内心一定是愤怒的,甚至会很愤怒!但是他却强压怒火忍住。忍是一种什么感觉?“忍字心头一把刀”。忍与辱是相连的。受辱,一般人都不太喜欢。因为,这是一个让人都会感到很不舒服的。由此可见,韩信当时内心十分痛苦,思想斗争十分激烈。然而,对许多文学作品在引用这一典故时,把它和“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等同起来也是不合当时韩信心态的。
韩信后来对诸将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可见韩信受辱胯下,当时想的并非出于“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阴暗心理。韩信与那个年轻屠夫何仇之有?查遍《史记》并无记载。屠夫仗力逞强,无非是看到韩信身背宝剑,心中不服;欺韩信出生贫贱,寻寻开心;见围观者甚众,想哗众取宠,出出风头而已。殊知,司马迁的笔下本来就没有报仇之意;如此理解和描述,也玷污了韩信这个人物的英雄形象。韩信忍胯下之辱,没有像越王勾践那样,卧薪尝胆,报仇雪恨。而是如柏杨先生的一种说法,膝盖先弯一下,然后,往上一蹦——因为人只有蹲下来以后才能跳得高——如果是为了将来跳得高些蹲下来一下,这其实也是英雄。这也是一代文学宗师苏轼在《淮阴侯庙记》中对少年韩信的描述:是不惜“辱身污节”以“蓄英雄之壮图”的境界。因此,韩信的“辱身污节”,首先要看到他忍辱时思考的清醒与明白。要想真正解决“辱”,首先我们要学会顺承一切不如意,而不是简单的忍气吞声。
如何顺承?不是别人打你骂你,羞辱你,故意触犯你的原则底线时,你直接反驳、回击。而是将对方带给你的负能量进行化解,让其“归零”。这种能力,是指当别人给你带来“辱”时,你首先要控制表面情绪,不要被对方刺激,一点就爆。韩信不仅做到了,而且如《奇葩说》中马东和蔡康永说的那样:马东说,(辱)随着时间流逝,我们终将原谅那个伤害过我们的人。蔡康永却说:“那不是原谅,那是算了。”是的,韩信在成功之后不仅算了,还以德报怨。很多年后,成为大将军的韩信找到了当年那个年轻屠夫,当然,这个时候已不再是年轻屠夫了,而是中年屠夫!韩信不仅没有为难他,还把他提拔为护军卫,并以感恩的态度告诉屠夫:当年,我不是怕你,而是我没有道理杀你。如果杀了你,我可能就不会有自己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