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2年06月16日

扎根基层沃土 护佑群众健康

——记2022年度区“先进生产(工作)者”、施河卫生院副院长李洪星

阅读数:1071  

通讯员 施医宣

他扎根基层26载,将青春和汗水融入基层卫生事业,先后获得区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 “江苏省优秀基层卫生骨干人才”等荣誉称号。他就是2022年度区“先进生产(工作)者”获得者,施河卫生院副院长、副主任医师李洪星。

在实践中,提升医疗技术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李洪星从河北中医学院毕业后, 来到了溪河中心卫生院工作。刚走上工作岗位时,医生少、病人多,医院条件差,医疗设备十分简陋。有时,仅两个医生轮流值夜班,他经常连轴转工作,夜班上完连白班,在临床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让所学的理论和实践得到了很好的结合。

在工作实践中,他慢慢摸索到病人都有独特“症状”,儿童不能叙述自己的病痛,尤其年幼孩子就以哭闹代替,他总是耐心地与家长沟通、观察;老人行动不便,就主动帮助他们翻身,脱袜子,做心电图;在大内科的急救中,他经常把农药中毒患者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每当用自己所学将重危病人转危为安的那一刻,他都感觉自己的灵魂得到了升华,更加爱惜自己的工作岗位。

随着工作经历的不断积累和医疗经验的日渐丰富,他越发感觉到知识更新的重要。2002年,他根据单位的安排,去市一院进修一年。进修期间他主动放弃节假日和夜班休息,尽可能多地接诊病人,提高自己专业技术水平,扎实掌握各种操作技能,得到带教老师的好评。回院后,他分享自己学习所得,带动医院整体医疗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在服务中,砥砺为民情怀

古语云“医者父母心”,面对患者因病痛折磨而痛苦焦躁,因条件有限而无法就医,他总是想多做一些。从医二十多年来,只要村民有所求,他就必有所应,无论是村民的一个电话还是一个口信,也无论风雨都随叫随到。很多老年人活动不方便,尤其是在冬天,天寒地冻,出门容易感冒、摔伤,他便利用休息时间,到病人家中和敬老院里为他们诊治。村里那些孤寡老人、残疾老人、困难群众,尽管与他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但只要提起他总是说:“好人啊,好人!”正是这句“好人”,让他的从医之路走得更加踏实、安心。

家住施河镇经堂村70多岁的农民苗某,突发疾病昏迷不醒,肢体活动障碍,来院后急需去上级医院做头颅MRI明确诊断。但他的子女在外打工,无钱且没有交通工具,他联系好车辆并垫付了1000元,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家住施河镇戴孟村的患者胡某,因消化道恶性肿瘤,经常严重便秘,来院后灌肠等均不解决问题,他每次都徒手帮助患者掏出直肠粪便,及时帮助患者解决痛苦……像这样的病例举不胜举。

2018年1月, 李洪星因“口腔恶性肿瘤”住院手术,术后不到3周,他就不顾家人反对和单位领导同事的劝阻,重返诊室。身边的人常叫他注意休息,不能太拼,但想想每天那么多患者,他实在不忍拿自己身体不好当挡箭牌。二十多年来,他始终把患者放在第一位,总是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帮患者所需,解患者所难,用实际行动赢得了患者的信任。

在坚守中,锤炼高尚医德

在李洪星的服务对象中,主要以生活在村庄的农民为主。作为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他深知群众生活的不易,虽说现在条件比过去好多了,但抗大病风险的能力不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还时有发生。从医以来,他始终严格要求自己,把“廉洁行医”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把减轻群众就医负担作为自己的职责。无论什么样的患者,他都会从患者的病情实际出发,为其提供科学合理的就医方案,不需要的检查坚决不做,不需用的药物坚决不开,带头抵制“回扣”、“红包”、“大处方”、“滥检查”等行业不正之风,千方百计为病人着想,减轻患者就医负担,让文明行医、廉洁行医成为自己的行动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