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2年06月21日
家乡的中心路
阅读数:733
赵利延
我的家乡位于白马湖北岸的漕运镇,这里的“南闸民歌”“南闸掼蛋”名扬全国。家乡地势低洼,汛期十年九淹。上世纪七十年代,家乡没有一条长点的路,都是七拐八弯的羊肠小道,绝头路比比皆是,行人时常隔河相望、望河兴叹。
1975年冬,政府发动民工奋战一个月,挑挖成宽45米、长8公里的河道,它西起镇湖闸,东到京杭大运河,因穿越辖区中心而取名中心河。
1977年,我上高中时,中心河北堤还没有一座桥,周一到校周六回家只能走南堤。1981年,我参加工作,工作地是中心河东刚建成的电排站,从此对中心河及后来的中心路有了较深印象。那时乡交管站在中心河上开设了一条机动船客运线,东堆(大运河堤)到西堆(新河堤)乘船费每人每次三角钱。
1991年发生百年未遇洪灾,境内一片泽国,独中心河北堤如一条长龙飘浮水面,电排站排水杯水车薪,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效果。次年底,随着北堤上最后一座三排桥的建成,中心路随之出名,尽管它是一条土路,却给群众生产交通带来很大方便。我经常深一脚浅一脚地跋涉在上班、回家和下村、回单位的路上。夏天还好,脱鞋走路反而更轻盈滑溜,冬天则硬着头皮穿鞋走,还发生过拧坏雨靴、将鞋甩入河的尴尬事。有时骑自行车往返,来时好好的,回去下雨就困难了,路边小树枝是掏车泥的最好工具,掏一次勉强推行一段路。
1993年,政府号召每户捡碎砖废瓦片,将中心路铺成了简易砂石路,可时间不长,烂泥裹着细石子粘在车挡板下更难清理,人们多么希望它能浇成水泥路啊。一盼十年,这条路2004年终于变成4米宽的水泥路,全镇实现到村通组全覆盖的水泥路。然中心路早就不堪重负,损坏、修补,再损坏、再修补,成为舆情的焦点。如今太平洋集团慷慨解囊,重修中心路。
中心路,见证了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那时,谁家有辆自行车都让人羡慕,现在每户有汽车也很平常;过去农户为种几亩地发愁,现在一人承包千亩地很轻松;过去产业单调产量不高温饱困难,现在经营多样电商订单生活小康;过去人们思想禁锢手脚束缚面朝黄土背朝天,现在改革开放行动自由城市买房不稀奇……
漫步6米宽的中心路,思绪竟随着脚下黑色锃亮的沥青在闪烁。相信在白马湖旅游规划项目实施后,我的家乡变化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