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2年06月23日

唐大历十才子吉中孚

阅读数:51206  

刘怀玉

吉中孚是中晚唐时代人,大约生于开元后期,卒于贞元五年。楚州人,曾侨寓江西鄱阳。原为道士,以诗名,还俗后,大历初年被荐进入仕途。与李端、卢纶、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洞(一作峒)、耿湋、夏侯审,号称“大历十才子”。这是指活跃于唐代宗大历时期的一个诗人群体,最早见于姚合的《极玄集》,是一个自然形成的流派,他们既无共同的组织,也无共同的宣言,但是他们有着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审美趣味,遵循着共同的创作原则,又相互唱和,交往密切,所以将他们看作是一个流派。他们以歌咏山水、称道隐逸是其诗歌的基本主题,在仕途失意和战乱宦旅生活中,也间有反映现实和体验真实的作品。他们都擅长五言近体,善写自然景物及乡情旅思等,语言优美,音律协和,但题材风格比较单调。吉中孚是唐代人,但《旧唐书》和《新唐书》均未给他立传。元代《唐才子传》卷3中,有单独的《吉中孚传》,相对较为完整一些:

吉中孚,楚州人,居鄱阳最久。初为道士,山阿寂寥,后还俗。李端赠诗云:“闻道华阳客,儒衣谒紫微。旧山连药卖,孤鹤带云归。栁市名犹在,桃源梦已稀。还家见鸥鸟,应媿背船飞。”卢纶送诗云:“旧箓藏云穴,新诗满帝乡。”来长安谒宰相,有荐于天子,日与王侯高,名动京师。无几何第进士,授万年尉,除校书郎。又登宏词科,为翰林学士,历谏议大夫、户部侍郎判度支事。贞元初卒。初拜官后,以亲垂白在堂,归养至孝,终丧复仕。中孚神骨清虚,吟咏高雅,若神仙中人也。集一卷,今传。

《唐才子传》是元代辛文房所编撰的评传汇编集。记载唐、五代诗人简要的评传。辛文房,字良史,元代文学家,西域人,曾官省郎。这个传记也认为吉中孚是楚州人。今人傅璇琮、周绍良分别有《唐才子传校笺》和《唐才子传笺证》,对《吉中孚传》作了校笺和笺证。现根据两《唐书》以及和同时代人的赠诗,以及《唐才子传》和对它的《校笺》《笺证》,本文拟对吉中孚的籍贯、交往、行年等作一简略探讨。

吉中孚是楚州山阳人

吉中孚为唐代楚州山阳人,即今淮安市淮安区人。这是有地方志根据的,一直称为吉中孚是淮安人。《天启淮安府志》卷15《人物志一》云:“吉中孚,楚州山阳人,以诗名。在‘大历十才子’之列。贞元初,与陆贽、韦执谊等同视草。”词臣起草诏谕为视草。《康熙淮安府志》卷11《人物志》记载相同。吉中孚的夫人张氏也是淮安人,《天启淮安府志》卷18《人物志·附闺秀》云:“张夫人,山阳人,侍郎吉中孚妻。性聪慧,文词婉丽,为唐时女流之冠。有《拜新月》等作传于世。”

乾隆《江南通志》卷166《人物志·文苑二》记载:“唐吉中孚,楚州人。始为道士,后登宏词科,授校书郎。历翰林学士、户部侍郎。诗名列‘大历十才子’中。”乾隆《淮安府志》卷22《人物·文苑》还有考辩:

吉中孚,少为道士,后登博学宏词科,授校书郎,与卢纶、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李端齐以诗名,号“大历十才子”。贞元初,与陆贽、韦执谊、吴通元等同视草,官至户部侍郎。《唐史》无中孚传,杂见吴通元、卢纶传中。纶传载中孚为鄱阳人,《吴兴先贤传》及《全唐诗》传皆同。按,卢纶、李嘉祐皆有《送中孚归楚州旧隐》诗,李诗云:“淮上及春归”;卢诗云:“但说淮南乐”,又云:“下淮风自急”,则中孚为楚州人无疑。中孚妻张夫人诗尤著名,今《全唐诗》传亦称张为楚州人,即中孚可知矣。

淮安私家著作中也不乏记载,潘德舆著名的《养一斋诗话》卷7中有这样一段:

大历十才子,卢纶第一,吾乡吉侍郎中孚第二。卢诗清高,可以与刘文房匹,不愧称首。吉尝荐卢于朝,卢集忆吉诗甚多,两盖尤相契也。卢称吉“新诗满帝乡”,又云“侍郎文章宗,杰出淮楚灵”,定非虚誉。然吉诗传于今者,惟《送归中丞使新罗》一首。其诗云:“官称汉独坐,身是鲁诸生。绝域通王制,穷天向水程。岛中分万象,日处转双旌。气积鱼龙窟,涛翻水浪声。路长经岁去,海尽向山行。复道殊方礼,人瞻汉使荣。”此诗起四句,剧有气岸,“岛中”二句尤雄杰称题。第“日处”二字未知所本。“涛翻水浪声”一句中,水凡三见,未免复沓。或“水浪”二字有讹。要其通幅气体宏阔,与盛唐巨手相似,无中晚疲薾态也。

范以煦《淮壖小记》卷1《吉侍郎》也有记述,兹不赘引。研究吉中孚的籍贯,必须首先查看新旧两部《唐书》的记载。在“大历十才子”中,吉中孚是占据重要地位的,但他的作品流传极少,所以两部《唐书》都未给他立传。只是书中于相关地方,偶尔提到一下,大约有10处左右。

《旧唐书》卷167《列传》113:《卢简辞传》:“卢简辞,字子策,范阳人,后徙家于蒲。祖翰。父纶,天宝末举进士,遇乱不第,奉亲避地于鄱阳,与郡人吉中孚为林泉之友。”《新唐书》卷203列传卷128《文艺下》:“中孚,鄱阳人。官户部侍郎。”《新唐书》卷66《志》50《艺文四·丁部集录·别集类》:“《吉中孚诗》一卷。楚州人,始为道士,后官校书郎,登宏辞,谏议大夫,翰林学士、户部侍郎,判度支,贞元初卒。”

《旧唐书》的“郡人”二字似乎是说吉中孚是鄱阳人。而《新唐书》则一会说吉中鄱阳人,一会又说是楚州人。前者语言含糊,似是而非,后者前后矛盾,令人莫衷一是,引起后人的批评。宋吴缜撰《新唐书纠谬》卷12《十二曰事状丛复·吉中孚》:《艺文传》下《卢纶》末云:吉中孚,鄱阳人,官户部侍郎。今案《艺文志》云:“吉中孚,诗一卷。注云:楚州人,始为道士,后官校书郎,登宏辞,谏议大夫、翰林学士、户部侍郎判度支,贞元初卒。”此说自与《卢纶传》末不同,且又中孚等当大历时与苗发、韩翃同号十才子,其家世及声迹皆已略见于《纶传》矣。如中孚之事,宜删定从一,而乃重复两见,且又其说异同如此,非所谓刊修者也。

鄱阳人根据《旧唐书·卢简辞传》中有“郡人”二字,即认为是鄱阳人,未注意后文,因而产生片面的结论。此书此段紧接其后的文字中尚有:

初,大历中,诗人李端、钱起、韩翃辈能为五言诗;而辞情捷丽,纶作尤工。至贞元末,钱、李诸公凋落,纶尝为《怀旧诗》五十韵,叙其事曰:“吾与吉侍郎中孚、司空郎中曙、苗员外发、崔补阙峒、耿拾遗湋、李校书端,风尘追游,向三十载。数公皆负当时盛称荣耀,未几,俱沉下泉。伤悼之际,常畅博士追感前事,赋诗五十韵见寄。辄有所酬,以申悲旧,兼寄夏侯审侍御。”其历言诸子云:“侍郎文章宗,杰出淮楚灵。掌赋若吹籁,司言如建瓴。”

诗人对与自己有交游的若干过世的旧友作诗怀念,此类诗称之为“怀旧诗”,或者叫“忆逝诗”。作“怀旧诗”是中国文人的传统。以上引文中说,先是常畅作了五十韵的怀旧诗寄给了卢纶,卢纶便“辄有所酬,以申悲旧”,作五言怀旧诗“历言诸子”。此“诸子”指吉侍郎中孚、司空郎中曙、苗员外发、崔补阙峒、耿拾遗湋、李校书端六人。每人四句,首位即吉中孚,诗云:“侍郎文章宗,杰出淮楚灵。掌赋若吹籁,司言如建瓴。”此“杰出淮楚灵”即说吉中孚是淮南楚州杰出的人。《旧唐书·卢简辞传》称吉中孚为鄱阳“郡人”是错误的。吉中孚曾寓居过鄱阳,他是鄱阳的寓客,不是鄱阳人。这一点从当时其他人的诗中也可以得到印证。宋王安石编《唐百家诗选》卷8中收卢纶诗36首,其中《送吉中孚归楚州旧山 中孚自仙官入仕》。诗中云:

此去复如何?东皋岐路多。藉茅临紫陌,回首忆沧波。年来倦萧索,但说淮南乐。并楫湖中游,连樯月下泊。沿溜入阊门,千灯夜市喧。喜逢邻舍伴,遥语问乡园。下淮风自急,树杪分郊邑。

诗题中说“吉中孚归楚州旧山”,一个“归”字就说明他不是鄱阳人,如果是鄱阳人只能说“客”或“游”,而不能说“归”。“旧山”,谓故乡、故居,或谓先人之旧茔。这也表明吉中孚老家在楚州。又,诗中说“但说淮南乐”、“下淮风自急”,也说明吉中孚是淮安人。此诗流传甚广,《御定全唐诗》卷276、《御定全唐诗录》卷42、《文苑英华》卷273、《唐诗品汇》卷18都收录了此诗,不难找到。

另外,大历十才子之一的李端,也有《送吉中孚拜官归楚州》诗, 收在《全唐诗》卷284。诗中有“孤帆淮上归,商估夜相依。”也说他“归楚州”“淮上归”,如果他是鄱阳人,到楚州、淮上都不得说是“归”,可见他不是鄱阳人。

李端的叔叔李嘉祐也有《晚春送吉校书归楚州(吉中孚曾为道士)》,诗见《全唐诗》卷206,诗云:“诗人饶楚思,淮上及春归。旧浦菱花发,闲门柳絮飞。高名乡曲重,少事道流稀。定向渔家醉,残阳卧钓矶。”开头二句“诗人饶楚思,淮上及春归”,是说在一个春天,吉中孚有思念楚州的心愿,马上就要回到淮上了,即将要回到淮安家乡了。后二句是想像中的楚州景象。接下来二句说吉中孚名气很大,名重乡里。最后又想像楚州景象:定会向渔家买鱼,店家沽酒,在夕阳西下的时候,高卧于钓矶之上。

司空曙《送吉校书东归》:“少年芸阁吏,罢直暂归休。独与亲知别,行逢江海秋。听云看楚岫,随雁到吴州。处处园林好,何人待子猷。”沈光祖先生《“大历十才子”之一吉中孚》以为“子猷”是吉中孚的字,甚谬。子猷为晋王徽之之字。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第二十三》:“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沈文载《江苏文史资料》第72辑第78—82页。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出版发行,1993年10月。 这里也说是“东归”,即是去楚州,不是南行去鄱阳。

吉中孚的生平

关于吉中孚的生平,先看看下面两首诗,叙述了他的外貌与生平事迹。其一是明高棅《唐诗品汇》李端《送吉中孚拜官归楚州》,诗云:

才子神骨清,虚疏眉眼明。

貌应同卫玠,鬓且异潘生。

初戴莓苔帻,来过丞相宅。

满堂归道师,众口宗诗伯。

须臾里巷传,天子亦知贤。

出诏升高士,驰声在少年。

自为才哲爱,日与侯王会。

匡主一言中,荣亲千里外。

更闻仙士友,往往东回首。

驱石不成羊,指丹空毙狗。

孤帆淮上归,商估夜相依。

海雾寒将近,天星晓欲稀。

潮头来始歇,浦口喧争发。

乡树尚和云,邻船犹带月。

到洞必伤情,巡房见旧名。

醮疏坛路涩,汲少井栏倾。

这首诗信息量很大,它介绍了吉中孚的外貌和履历。前四句是说吉中孚的外貌:神骨清奇,眉眼疏朗。面貌好似卫玠,鬓角不异潘安。

卫玠(286-312),晋朝时著名的玄学家。貌美,风采极佳,为众人所仰慕,是个美男子,出行时追随的“花痴”如云。《晋书》卷36《卫玠传》:“玠字叔宝,年五岁,风神秀异……总角乘羊车入市,见者皆以为玉人,观之者倾都。骠骑将军王济,玠之舅也,俊爽有风姿,每见玠,辄叹曰:‘珠玉在侧,觉我形秽。’又尝语人曰:“与玠同游,冏若明珠之在侧,朗然照人。’”又云:“京师人士闻其姿容,观者如堵。玠劳疾遂甚,永嘉六年卒,时年二十七,时人谓玠被看杀。”今有成语“看杀卫玠”说的就是他。卫玠岳父乐广,有海内重名,卫玠貌美,议者以为“妇公冰清,女婿玉润。”因此留下了另一个成语“玉润冰清”。

潘安(247—300),西晋文学家、政治家。本名潘岳,字安仁,后人称潘安。生得漂亮,也是个美男子。有个典故叫“掷果盈车”,据说潘安每次乘车外出,总有一批“花痴”姑娘追着他,不但围追堵截,还献花献果。因此潘安每每出游总会满载而归,惹人羡慕。由这个典故还演绎了一出东施效颦的模仿秀,但是模仿者张载是被小孩子用石头乱砸,左思则是被女人们一顿乱唾。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卫玠、潘安、兰陵王、宋玉被称为“古代四大美男。可见吉中孚是个美男子。《唐才子传》卷3 也说“中孚神骨清虚,吟咏高雅,若神仙中人也。”

第二个四句是说吉中孚未发迹时的状态:是个小道士,“初戴莓苔帻,来过丞相宅。满堂归道师,众口宗诗伯。”帻,又称巾帻,《说文解字》云:“发有巾曰帻。”是古代中国男子包裹鬓发、遮掩发髻的巾帕。莓苔帻是一种青色头巾,是平民男子的发饰。这里是说吉中孚功名成就以前,身份还很低微。他初次来到丞相家里就是这样的打扮,大家都围着这位道师,都夸他诗做得好。

下面八句“须臾里巷传,天子亦知贤。出诏升高士,驰声在少年。自为才哲爱,日与侯王会。匡主一言中,荣亲千里外。”他在丞相家里受到众人赞誉的消息传出,里巷的人们都在传说,一直传到皇帝那儿。皇帝提拔了他,他当时年纪还很轻,还是个少年。因为他才智卓越,受到人们的喜爱,王侯也成了他的粉丝,天天在他们中间厮混。他向皇帝建言献策,得到皇帝的认可,他千里以外的亲人都感到荣幸。

接着的四句:“更闻仙士友,往往东回首。驱石不成羊,指丹空毙狗。”“驱石成羊”故事见《太平广记》,说有个叫皇初平的人,年十五,家中让他牧羊,有道士将他带至金华山石室中四十余年。其兄初起,入山寻索,历年不得。后得相见,问羊在哪儿,弟说山东面的白石便是,喝一声:“羊起!”白石即变为数万头羊。

“指丹毙狗”故事也见《太平广记》,说有个叫魏伯阳的人,而性好道术。带着三个弟子入山炼丹。丹成,先给狗吃,狗毒死了,伯阳接着吃,入口即死。其一弟子相信其师丹有效,也吃死了。余二弟子不服而去。伯阳即起,将所服丹取出放入已死的弟子及白犬口中,都活了过来。

这四句是说,诗人听吉中孚的道友说过,吉中孚过去在东方老家楚州,有过驱石成羊,指丹毙狗的神奇道术。当然,这当是恭维夸张的说法。

后面的十二句是说吉中孚回淮路上的风光和到家后情景。特别是到家以后,回到过去修炼的洞府,看到自己名字仍在原道观的册中,过去登坛作醮的路道已变差,汲水的井栏也倾坏了,肯定伤感不已。

最后六句是说他们分别的情景。他们在京城长安一别,何时才能重逢?便惆怅地拉着对方的衣服,无语可说,只说声“今朝风景好!”

叙述他的外貌与生平事迹的另一首诗,是卢纶《送吉中孚归楚州旧山 中孚自仙官入仕》,诗云:

青袍芸阁郎,谈笑挹侯王。

旧箓藏云穴,新诗满帝乡。

名高闲不得,到处人争识。

谁知冰雪颜,已杂风尘色。

此去复如何?东皋岐路多。

藉茅临紫陌,回首忆沧波。

年来倦萧索,但说淮南乐。

并楫湖中游,连樯月下泊。

沿溜入阊门,千灯夜市喧。

喜逢邻舍伴,遥语问乡园。

下淮风自急,树杪分郊邑。

送客随岸行,离人出帆立。

渔村绕水曲,澹浦隔晴烟。

欲就林中醉,先期石上眠。

林昏天未曙,但向云边去。

暗入无路山,心知有花处。

登高日转明,下望见春城。

洞里草空长,冢边人自耕。

寥寥行异境,过尽千峰影。

露色凝古坛,泉声落寒井。

仙成不可期,多别自堪悲。

为问桃源客,何人见乱时!

此诗可与李端诗相印证,特别是前几句。“青袍芸阁郎,谈笑挹侯王。旧箓藏云穴,新诗满帝乡。名高闲不得,到处人争识。谁知冰雪颜,已杂风尘色。”芸阁指藏书处,即秘书省。穿着青袍的校书郎,在王侯间谈笑风生。旧时道家的符箓已经收拾起了,新作诗篇传满京城。名声远扬,人们争着与之结识。因而原来漂亮的美姿容,逐渐蒙上了凡间的风尘。接着是诗人想象吉中孚回家的路上风景,以及到家后的情景,这里毋庸赘述了。

综上所述,吉中孚在淮安原本为道士,不知什么原因,旅居江西鄱阳,但他的亲人仍在淮安。当时还很年轻,一个小道士以诗出名,出入宰相王侯之家,得到皇帝的赏识。在大历初年还俗,以仙官入仕,做的是九品校书郎,尔后又任八品的京兆府万年县尉。与韦应物有交往,韦应物于建中二年(781)春间作有《燕万年吉少府中孚、三原少府伟、夏侯校书审》《春宵燕万年吉少府中孚南馆》二诗。

此后再直线上升,任五品司封郎中、制知诰、谏议大夫。户部侍郎、吏部侍郎,终于中书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