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2年08月16日

一名水利工程师眼里的《铸梦长淮下》

阅读数:1070  

陶晓东

作为一名水利工程师,平时接触的作家并不多,陶珊算一个。她出身水利世家,又是我的本家,所以读她的作品有一种特别的亲近感。

最早接触她的作品是她的成名作《诗歌岁月》,小说以唯美的诗性语言,叙述了20世纪80年代——那个远逝的诗歌时代对一个人的深远影响,同时又以细腻多元的笔触描绘了苏北水乡源远流长的水文化底蕴,这部小说五年前就曾深深地打动过我。如果说《诗歌岁月》是陶珊以小说的方式写出的中国诗歌的集体记忆,《铸梦长淮下》则是以长篇报告文学的方式写出了江苏水利人半个多世纪的治淮历史记忆。《诗歌岁月》曾荣获首届全国吴承恩长篇小说奖,前段时间有疫情,要求居家办公,闲来无事春雨绵绵的日子特别适合重新品读几年前的那本《诗歌岁月》。明媚的阳光下,手棒这本散发着油墨沁香的《铸梦长淮下》,你也许能从这篇长篇报告文学中嗅到飘自洪泽湖畔、古黄河滨的槐香。

陶珊首先是一个诗人,《诗歌岁月》这部小说的成功可以看到作者在抒情方面的写作功力,抒情是这位女作家的一大特长。但这部《铸梦长淮下》中我们不难看到,作者刻意舍弃了很多的抒情,把更多的篇幅留给了叙述。我认为这正体现了作者的写作理念,正如作者在她的《诗歌岁月》中借孟编辑之口所说:“放弃抒情,进入叙述,抒情首先是遮蔽,对事物本质的遮蔽,而叙述是对真相的靠近……”从作品中我们既能感受到小说的速度与节奏,也能看到水的灵动和节拍,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通篇传递出感人肺腑的力量和豪情,让我更深刻体会到近70年江苏水利人的治水激情。

陶珊本身是水利人,在水利系统深耕数十年,《铸梦长淮下》以水利人的视角写水利人,也使作品显得更加真实,更加感人。她的父亲是苏北灌溉总渠的一名退休老工人,她从小对水利工作耳濡目染,更能理解总渠和入海水道包括三河闸在内的水利工程对苏北地区的重要意义。大到治理大湖的求索过程如何不易,渠出大湖后是怎样的平原惊梦,淮河入海水道千年一役的丰碑又是如何铸就;小至河道的勘测之旅,淤土段的处理,薄壁混凝土的防裂和浇筑……这些她都能娓娓道来。

这部书稿从策划到成书前后有4年多时间,其中有3年多是作者的田野考察和实地采访,西至河南桐柏山,东抵黄海之滨,北到废黄河,南达三江营,五上盐城,四探洪泽湖,三下扬州,数次往返于南京和淮安,采访行程8000公里,采访对象近100人,先后十易其稿。《铸梦长淮下》虽然只是近70年来的治淮纪实,但作者站在数百年的治淮史中审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治淮过程。在深入研究几百年的淮河、洪泽湖治理历程中,作者没有忘记来自南通的先贤张謇的治淮思想和论断。为了进一步了解张謇的导淮方案,了解张謇担任全国水利总裁、导淮总局督办、治运督办等职期间怎样呕心沥血地关注洪泽湖、关注导淮工程等,作者曾数次找我,不厌其烦地核实《张謇全集》《张季子九录》《南通水利史志资料选辑》等文献材料中的细节,由此可见作者的严谨文风。

手捧这篇纪实文学,一个个熟悉的名字浮现在眼前,沈之毅、叶健、刘军、张加雪、张亚中……这些人我也很熟悉,但作者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事件把他们串在一起,把人物刻画得立体饱满,亲切感人。我觉得,如果说诗歌创作是对生活的浓缩与提炼,那么这部长篇纪实文学则是对近70年江苏治淮水利事业的深度解读和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