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2年12月01日
葛成山:技术革新当尖兵
阅读数:947
融媒体记者杨文龙 通讯员万艾兵
入职双环齿轮5年,他攻克技术难题6个,培养技师人才60多人,连续3年获得公司技术攻关一等奖 ,3年内获得3项国家级专利。他就是淮安区先进工作者、江苏双环齿轮有限公司高级技师、技术专家葛成山。
克难攻坚的“主攻手”
2017年,葛成山怀着提升自我、超越自我的梦想,带着建设家乡的满腔热情,离开待遇优厚的外企,加入家乡的江苏双环齿轮有限公司。初入双环,他分在三分厂制造五科(汽车行业油泵项目部)工作,面对刚启动开发的高精尖新项目,他虚心求教,静心思考,努力养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起初公司硬件条件有限,设备配置不全,葛成山时常需借用兄弟部门的机床,再编程、选刀调试一体化,加工出合格的样件产品。在与技术部门通力合作的样件合格后,需要对产品匹配的加工设备选型。在领导的带领下,他向机床设备厂商咨询,实地考察、试机。最为典型的产品是斯巴鲁项目,技术难度特别大,客户对团队攻坚能力缺乏信心。为此,他与相关部门同事一次次深夜加班试验验证,潜心技术突破,结合热处理过程中的形变,反复理论与实践、相互协作攻关,成功消除了客户的疑虑,为团队增强了凝聚力。
数控加工被誉为刀尖上的舞蹈,它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机械加工过程中每时每刻都可能遇到问题,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出现什么问题,但是葛成山始终坚信,事不避难者进,办法一定比问题多。
在加工中遇到工装夹具问题时,因项目产品的高精尖特点,法兰轴项目工序为双顶后浮动式卡爪驱动,而前顶尖不起作用,加工中尺寸链锁不住。他仔细揣摩之前的每一处细节,经无数次改制加长前顶尖验证,用双顶尖定位,浮动卡爪驱动,保证了产品的公差尺寸链。
创新创效的“排头兵”
葛成山认为,个人价值在于奉献与付出。他将自己学到的技术、掌握的技能,全部运用到为公司谋攻坚、创效益之中,成为企业技术革新的行家里手。
在一次次翻越技术山峰的过程中,葛成山带领团队成员不断打磨技术,破解生产上的难题。2019年11月圣龙产品批量生产交付后,屡屡遭遇客户投诉。他潜心钻研半个月,增设了定心钻,解决了刀具无定心钻定心问题。但11月份又出现了热后镗孔位置度不合格批量问题,科室技术人员多次分析验证还是没有良好的解决办法。难题兜兜转转又到了葛成山这里。他依托多年机械加工经验,遵循了车床双顶尖装夹,在数控刀塔上增加了后置,浮动顶尖加卡爪二次夹紧方法,成功解决位置度不合格的问题,团队成员也因此获得了宝贵的成功经验。
要想干出一番事业,必须付出心血和汗水。葛成山凭着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和敬业精神,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葛成山先后获得2019年双环集团总部突出贡献奖提名,2019年公司级技术攻关一等奖,2020年公司级技术攻关一等奖(两项),2021年公司级技术攻关特等奖;2020-2022年获得3项国家级专利,一个实用性专利,两个发明专利;2022年获评”淮安区先进工作者”。
技艺传授的“领头雁”
“我行我可以,累可以,但绝不可说不行。”这是葛成山的人生信条。 作为企业主要技术骨干,他刻苦钻研技术,还经常将自己的工作经验分享给团队成员。他注重老技师传、帮、带作用,安排工作时,注意新老搭配,让新老技师结对子,在工作中手把手教学,有针对性加强理论培训和现场技术指导。同时大胆让新技师挑担子,使他们尽快适应岗位工作。至今,已累计为公司培训了60多名车磨技师人才。
遇到复杂的事情,葛成山通常会将其分解成多个分支,组织团队成员一起发力,运用最简单的方法去解决,简单的事情反复做、做到极致,结果定会有所突破。不合格螺纹产品二次装夹找不到原始轨迹,产品没法返修面临报废。他不甘心产品报废成为破铜烂铁,潜心钻研解决之道。2020年葛成山带领团队顺利攻克了螺纹返修问题,并申请了国家专利。他指导团队成员解决了出现螺纹槽问题的批量不合格产品,给公司挽回了一大笔经济损失。
攻坚践初心,执着写芳华。攻克一个个难题,闯过一道道难关,葛成山赢得了企业和同事们的交口称赞。面对获得的荣誉和专利,他依然很谦逊。对技术的热爱,对创新的执着,让他从一线新兵成为企业技术革新的尖兵,在技术的道路上他愈加沉稳和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