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2年12月01日
强化人才建设 推进公共服务
我区织牢基层卫生健康网底
阅读数:511
通讯员 周璐
近年来,我区采取多项措施稳步推进基层卫生健康工作,筑牢卫生健康网底,增强广大群众“病有所医”的获得感。
打造医共体,构建基层发展新格局。我区以医共体建设为抓手,组建以淮安医院和楚州中医院为龙头的两大医共体。优化调整基层医疗资源布局,重点打造建制镇卫生院,将非政府驻地卫生院转为分院,将原有的26家基层卫生院整合成13家卫生院和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以两大医共体为核心的“2+3+13”发展格局。实行“一个法人、一套班子、一本账册、一套考核体系”,让原本分散、薄弱的医疗资源集中起来,让原本昂贵、优质的医疗资源下沉乡村,实现医疗资源横向、纵向整合。通过信息化为基层医院赋能,目前正在搭建区域影像信息系统,集成远程诊断、云胶片、远程会诊等服务,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基层医疗服务机构也可获得大中型医院预留的检查资源,促进分级诊疗工作,方便群众就医,减轻负担。
强化人才建设,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我区积极开展卫生人才引进工作,通过专业技术人员招聘、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等方式,为基层卫生院输送新鲜血液。去年以来招聘基层卫生人才132人,签约聘用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53人。为进一步提升基层卫生人员工作积极性,我区积极完善基层卫生健康人才激励机制,落实职称晋升和倾斜政策,合理核定乡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总量和水平,落实边远地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津补贴政策。积极拓宽农村医疗机构人才培养渠道,多次组织基层医生前往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淮安医院开展规范化培训。通过基层在岗医师转岗培训、全科医生定向培训、基层在岗医师学历层次提升等,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服务能力,让群众在家门口就有好服务。
转变发展思路,擦亮基层服务品牌。我区加强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建设,优化各基层医疗单位病区布局,更新医疗设施,改善就医条件。全区2家卫生院配备核磁共振,11家卫生院配备了CT等大型检查设备,3家卫生院创成省农村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建成省社区医院7家。今年7家卫生院建设三级中医馆,4家建设四级中医馆,1家建设五级中医馆。走“专科兴院”道路,开展特色专科建设。施河卫生院重点加强消化内科建设,建设消化内镜中心;流均镇卫生院大力突出眼科建设,配备专用手术显微镜、非接触眼压计、眼A/B超影像工作站等设备,持续开展白内障手术、人工晶体植入术、抗青光眼手术等;河下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上海六院合作,新增了康复科室,上海的专家定期来院坐诊,满足周边群众对康复治疗的需求。
推进公共服务,惠及广大群众。我区持续做好基本公共服务工作,将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提高到了93元。全面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立乡镇常住人口健康档案748448份,建档率93.91%。加强慢病建档管理,辖区内糖尿病规范管理19698人,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64219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4592人。实施出生缺陷防治工程,积极落实孕产妇和儿童健康管理,实现产前筛查和新生儿疾病愿筛尽筛全覆盖。为2.85万名适龄妇女免费进行了宫颈癌、乳腺癌筛查。为11万名老年人进行了健康体检,开展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培训6237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