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2年12月13日
边陲的战士,江淮的书生
——徐天亮诗歌印象
阅读数:750
管广静
认识天亮,缘于多年前的一次文学聚会。但对于他的诗歌,我却知之甚少,印象中偏浪漫主义风格。真正熟识天亮,已是几年后。当他身披援疆的风沙,重新走上家乡的工作岗位时,蓦然惊觉,曾经的书生模样,已平添了几分塞北汉子的硬朗。
他初次援疆,“揖一舟江南烟雨,握半卷软语书香”踏上那片神奇而苍茫的土地时,才感知自己的渺小。可是,又有什么关系呢?!天亮要凭着一腔热血,牢记使命,把新疆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奉献自己的光和热。在天亮的诗歌中,我读到了“我要和你风沙相伴/千年不倒,千年不死,千年不朽/站成皑皑白雪天山之巅哨所的模样”的万丈豪情;读到了“边陲千里红旗展,洪荒万顷粮仓密;淮水儿女兵团情,援建疆城洒热血”的凌云壮志。
天山、哨所、驼铃、戈壁、胡杨、边疆的风情,和当地干部群众交朋友,与维吾尔族大妈促膝谈心,结对帮扶维族姑娘……这些经历都化作他诗歌中源源不断的素材。这才有了《驼铃是春的哨音》《春风染绿戈壁的心跳》《雨水是草原的律动》《雪山是微隆的白纸》《籽籽相连的石榴》等格调昂扬,又心怀悲悯、散发烟火气息的动人诗歌。
经过三年边疆的风霜打磨,天亮的心境变得更加开阔,连同他的诗歌也沾染上雄浑、粗犷气质,变得骨力挺健、豪迈奔放。他在《大雪中的兵团胡杨》中吟道:“雪中的胡杨林已一站千年/如同连队我豪饮刚烈的战友/和披风戴雪的边防哨岗/大雪裹着风沙日夜咆哮抽打/兵团人顶风傲雪雄鹰般翱翔/我在大雪中援疆,生长/终于长成兵团的一棵胡杨。”以千年不倒的胡杨和披风戴雪的战士作比拟,用饱含深情的笔墨赞颂兵团战友。
多年后,天亮的梦里时常出现那个让他魂牵梦绕的塞北,“今年的春风染绿了杏雨江南/染绿了我离疆多年的长梦心跳/八千里的云雾星月啊/请快递我这棵潮湿的心草/根植草原亦或戈壁大漠/与胡杨共枕/听城春草木生/看长河落日圆。”“目光从小桥流水中长出翅膀/牵着惊艳夜空的流星/穿越八千里山川风月,启航/往你的方向。”边疆的一草一木、戈壁风沙都成了他挥之不去的记忆。
当天亮置身边疆时,又想念着江南那个叫淮安的小城。“一骑绝尘挥不去铿锵的足音/今夜入梦的却是江南/春雨红泥。”“呼啸中又抵大漠风沙的边城/枕着亲友的温语就酒入梦/异乡醒来的惺忪/呢喃的还是淮楚小调。”那一刻,我在他的诗歌里读到了游子驿动的心,不禁潸然泪下……
援疆工作不负使命,天亮回到了家乡,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在他的诗歌中,感受到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以及身为家乡人的自豪。写千年河下古镇“大梦千年的河下古镇/翘起的屋檐刺破历史的狼烟困顿/挂上晓风新月,恰似仕女脱尘/蛾眉顾盼,百媚生”;写城乡建设“黄昏,我披挂晚霞在城乡穿行/耳边是轻轨踩着节奏滑翔草丛的足音/鳞次栉比的楼宇如我刚码的文字/月色朦胧,小区闪烁万家灯火的温馨/沥青混凝土从市政路桥融入乡村振兴农家别墅庭院灯媚,柳枝弄影”;写历史的风云、文化的传承“武进士陈风元/革命烈士江来甫/女县长孙兰/在金戈铁马和炮火烽烟中/下关的史册风起云涌/星光闪耀”“一个叫金矿的七旬老人/拿着纸笔捡拾/田间船头的足音/踩着漕运的节拍奔跑/追赶太阳。”
诗人雪莱曾说:“历史是一部循环诗,由时间写在人的记忆上。”作为历史长河中的一颗星辰,天亮用诗歌描绘属于他的情感记忆,用诗歌赞美生命旅程中捡拾起的一枝一叶、风霜雪雨,留待回忆。而作为同行人,我坚信,读者将会读到天亮更多、更好的诗歌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