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3年01月31日
笔耕不辍,乐写人生
——骆洪宾散文印象
阅读数:717
季学军
与洪宾接触,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豁达开朗,温文儒雅,乐观向善。有人说文如其人,人如其文,洪宾行文和做人也确实如此。1973年17岁的他初中刚毕业,正赶上知识青年下乡劳动锻炼,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和成年人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可想而知当时的条件是多么的艰苦。他在散文《致逝去的知青岁月》这样写道:“土墙草顶的知青屋,是我们遮风挡雨的地方,也是心灵憩息的港湾。屋前飘零的红叶,如同青春点燃的篝火,把激情的岁月天空照亮;屋后荷塘的月色,宛若一首抒情的歌,在磋砣光阴里轻吟浅唱;屋上的炊烟,仿佛一朵飘荡的云彩,寄托着我们明天的希望。”在这段诗意般的文字中,我们看到了他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
家乡淮安是座文明古城,大街小巷,名人故居,文渠古镇都留下了他的足迹。通过寻访,一篇篇宣传古城的散文喷薄而出。《家乡的蒲菜》《古镇茶馆》《文楼》是他近年来创作的佳作。淮安是世界美食之都,淮扬菜发源地,在记忆中寻味,每个人心中都驻留着一道经典菜肴。散文《家乡的蒲菜》用细腻的笔触娓娓道来,在品尝美食中让人们感知老淮安厚重的人文历史。《古镇茶馆》让人们在慢生活中品味到地方的风土人情和沧桑巨变。文楼位于千年古镇河下,要想写好《文楼》这篇散文,必须要下一番苦功夫,必须要把自己所表达的思想贯穿到文章中去,这样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散文《文楼》语言生动丰富,通过简练形象的描述,让读者好像穿越到了“市不以夜息”的河下远古的繁华场景中。读者好像就是当年文楼围观的那波“吃瓜”群众。该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描写:“席上,恰逢一友人过小生日,另一友人即兴出一谜面:日出东方喜洋洋。谜底是:“生日快乐!”一条谜语,活跃了气氛。瞬间,一种无穷的乐趣萦绕于心。”洪宾的散文不拘泥,开阖有度,注重场景烘托,读了既让人增长知识又乐在其中。
《春风十里运南闸》描写的是运南闸在经济发展大潮中的繁盛景象。淮安有着运河之都的美誉,因运河而兴,也因运河而衰。在他清逸婉丽、流畅连贯、引人入胜、情景自然融合的描述下,让读者身临其境般的感受到了千年过后古运河华丽蜕变的幸福盛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洪宾每年都会出去旅游几次。旅游的目的为的是开阔眼界,寻找创作的灵感。洪宾去过东北,写了散文《长春掠影》;到过西南边陲,写了《漫步石林》;去湖北写了《荆州古城漫步》。总之,每到一处他都会精心创作一篇游记散文。洪宾感知社会,热爱生活,写文章观察细致,很接地气。冰心老人曾经说过:创作来源于生活,没有生活中的真情实事,写出来的东西就不鲜明,不生动,没有生活中真正感人的情境,写出来的东西就不能感人。洪宾细腻的笔触总能触碰到生活的深处,难怪写出来的文章都是那么地感人至深。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几年来,洪宾勤奋写作。散文《家乡的蒲菜》被《新华日报》刊用,《高邮,我的一次文化之旅》被《散文选刊》刊发,他的散文还多次获奖,写的诗歌获得袁鹰文学奖。
一个人写好三两篇稿件不难,这是第一步,难的是第二步,在现有的基础上突破。如何突破?这当然还需要他多读书、读好书。这样对生活才能多一份感悟,在行走途中,才能多一份联想和想象。愿他在文学的百花园中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