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16年04月02日
梅花香自苦寒来
——女作家范小梅的“梅”样人生
阅读数:1508
丁碧岚
早春二月,大地才开始复苏,蓄积一冬能量的朵朵梅花,已经傲然绽放了。梅花没有月季的艳丽,没有牡丹的富贵,没有荷花的高雅,但它不畏严寒、清香圣洁,因此深得人们的喜爱,素来被象征着刚毅的精神和崇高的品格。
在淮安文坛,也有这样一枝梅花,傲霜斗雪,俏不争春,市作协主席赵恺称赞她是“一株思想的小梅”。
读书,改变命运
她就是区文联副主席、女作家范小梅。小时候,范小梅家里很穷,困顿艰难的滋味,她至今难忘。那时她模糊地意识到,读书可以改变命运。
范小梅的父亲读过两三年私塾,对文字有着偏执的热爱,虽然家里那时穷得揭不开锅,但父亲总有法子弄来书读。受父亲影响,范小梅识字较早,也爱上了读书。但她当时读书的目的和父亲有所不同,父亲是在逃避残疾的疼痛,是一种疗伤方法,而范小梅,却是想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选择了写作,也爱上了写作。从懵懂孩童到求知少年,乃至返乡务农,不管条件多么艰苦,遇到怎样的困难和烦恼,范小梅都坚持读书和写作。煤油灯下,收集来的大小不一的纸片上,她写下属于自己的文字,很虔诚也很投入,每个字里都饱含着她绮丽的梦想。从16岁发表第一篇作品开始,25岁时出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写作让她一跃跳过“龙门”,在众多羡慕的目光中,由农民变成国家干部。
四十年的时光,读书和写作陪伴着范小梅。通过文学,她认识了很多老师和朋友,自己得到了进步,也更加懂得了感恩。她在师友们的关心和帮助下,一步步走过来。流年似水,光阴如梦,她在欣赏和感悟着沿路风景的美好时,也常常收获着满满的温暖和感动。
热爱,佳作频出
范小梅发表过多部小说作品,《青春的眩惑》《城市花园》《霸王别姬》等是其中佳作,情节设置扣人心弦,节奏拿捏恰到好处。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以河下为背景的《香火》。
范 小梅在接受采访时说,《香火》这部长篇是她整个少年时期的一个梦幻,用了极大的激情去写。小时候,在村边的槐树下,她常听祖父和老人们夜话运河的故事,家 族的故事。那些在运河跑船的艰险,惊心动魄、奋力抗争的传奇故事,深深地刻在她的脑海里。进城后,她通过对河下古镇的了解,又翻阅了相关资料,被古镇河下 深深地撼动了,于是决定写一部以河下为背景,围绕运河而奋斗的几代人、几个家族的历史故事。
为写这部长篇,范小梅费了不少心力,花 了很多时间。她在故事情节中巧妙地展现运河厚重的历史,同时蕴含鲜明的河下地方特色。“但是,现在回过头再细细品读时,还是有不满意的地方,感觉当时只是 追求好看,吸引人,有点将小说流于形式,其实这里边的历史背景、人物命运等还可以挖深写实。如有可能,我还想再重写一下,自己想做这方面的准备。”范小梅 说。
散文集《楚城物语》让读者对老淮安有了全新全面的认识。文中大量诗词成为一大亮点,对人对事见解独到。“这部散文集是我对这座小城人文 的个人感悟,也是一次自己与小城历史的心灵对话,灵魂交流。”范小梅回忆,从农村刚进城的那会儿,自己非常想了解这座城市,就经常跟着区里的文史专家,走 街串巷。当自己的心慢慢沉淀下来,再次触摸这座小城的一砖一瓦时,小城那厚重的千年文化,瞬间让自己敬畏起来。这些先人们,或婉约,或豪迈,无不荡气回 肠,然后她就开始了《楚城物语》的创作。尽管写作期间遇到了一些苦恼和困惑,但更多的感觉是一段很奇妙很享受的过程。自己穿越了历史,去体会和感受先人们 的音容笑貌、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写着写着,会情不自禁地热泪满盈。
范小梅很感谢脚下这块土地,认为她给予了自己无比丰富的文化营养,所以,自己的灵魂才有了根,文字也为此变得鲜活。“只有保持这样的心境,写作的路才会走得更远。”范小梅说。
未来,笔耕不辍
范 小梅的作品从不同的视角“歌之咏之,舞之蹈之,祭之拜之”这片生养自己的土地,让人明显地体会到的深切热爱。“我出生在白马湖畔,自小看着运河的帆影,播 种收割,那时候作为农民,对水和土地就有着诸多复杂的情怀。”谈到这片水土吸引自己的核心魅力,范小梅说,吸引我的是这里独特的人文气息。这是南北文化交 融的地方,有广阔的厚土,有萦纡弯曲的河川,有豪杰有智者,有瑰丽奇异的故事。这片土地还有很多宝贵的珍藏,在静静地等待着我们去挖掘,我想我会为之坚持 不懈,尽己所能,让更多的人热爱她。
如果有可能,范小梅期望自己可以,或者淮安的哪位作家,能用心来感受来倾听这片土地,写出一部无愧于历史无愧于这片土地的巨著。
如 今的范小梅依然一直在读书,从名著到网络文学,她发现自己会有很多感想,也越来越战战兢兢。“写出好文章的人太多太多,自己都不敢写了,再触摸文字的时 候,有如履薄冰的感觉,同时更加敬畏她。”范小梅最近计划写些短小的、系列的,当然还是与这片土地相关联的文字,希望能找回当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