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3年03月23日
把生命奉献给新闻事业的人
——写在钱毅烈士塑像落成暨牺牲76周年之际
阅读数:2627
融媒体记者 杨文龙 通讯员 胡 山
钱 毅
(1925.4-1947.3)
人 物 小 传
钱毅,男,1925年4月出生。原名钱厚庆,安徽省芜湖人。中共党员。16岁时随父亲、著名文学家阿英(钱杏村)到达苏中抗日根据地。
1947年3月2日,他作为新华社盐阜分社特派记者, 在苏北淮安县石塘区采访时被国民党军队俘获。几天以后,年仅22岁的钱毅被敌人残酷地杀害。
生前著有《庄稼话》《大众诗歌》《怎么写》《海洋神话与传说》等。
《黄海日报》1947年3月27日一版消息《钱毅同志光荣殉国》和福林(陈允豪)《哭钱毅》诗。
1946年8月27日《盐阜大众报》刊登钱毅作《大湾农民是怎样集体编唱诗歌的?》。
黄克诚大将为钱毅烈士题词。
淮安区烈士陵园里的钱毅塑像。
1946年5月,钱毅(左)和弟弟钱小惠于淮安。
76年前(1947年初),新华社盐阜分社特派记者钱毅同志为了党的新闻事业,不顾个人安危,毅然深入到对敌斗争最激烈、最危险的淮安边区石塘区,和联防队员吃住在一起,战斗在一起。他每到一地,就利用战斗的空隙,找群众促膝谈心,收集了大量的蒋匪暴行和人民与蒋匪斗争的故事。当他满怀胜利的喜悦,准备回后方的时候,不幸在突围战斗中被捕,英勇牺牲,他把年轻的生命无私地奉献给了党的新闻事业。
今年是钱毅烈士壮烈牺牲76周年 ,也是他诞辰99周年。3月19日上午9时,豪迈而悲壮的乐声响起,一场庄严肃穆的烈士塑像落成揭幕仪式在淮安区烈士陵园举行。红色幕布褪去,栩栩如生的钱毅烈士雕像呈现在来宾眼前,坚毅的脸庞,执着的神情,仿佛向后人们昭示着那一段前赴后继、艰苦卓越的烽火岁月。
1 年少有为 初露锋芒
钱毅的父亲阿英1926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阿英是我国著名的戏剧家、文学史家和藏书家。他在上海期间,参与筹备并于1930年3月成立了“左联”,随后又成立了中国左翼文化界总同盟。
钱毅1925年出生,1928年3岁时随家庭从芜湖移居上海。他小时候读书非常勤奋。受父亲阿英的影响,他喜爱文艺戏剧,对于反映民族气节的戏剧,更是钟情。早在上海滨海中学读书时,他就参加了“子夜剧社”,后又参加了“上海剧艺社”“新艺社”等。1938年,在上海文化界纪念高尔基的晚会上,14岁的钱毅在话剧《高尔基童年》中主演了高尔基。接着又参加了《古庙钟声》《夜上海》《一年间》等剧目的演出,他还在父亲所编创的《碧血苍》《海国英雄》等剧目中饰演了角色。钱毅初试锋芒,便获得了演艺界前辈的刮目相看和观众的热情赞扬,当时在上海的诗人柳亚子特赋诗相赠。
钱毅酷爱文学,他最喜爱的是俄罗斯古典著作,高尔基的作品更使他着迷。在阅读中国文学作品时,尤爱阅读明末抗清少年英雄夏完淳的诗文。“江左少年”夏完淳,在17岁时被抓捕押解南京,早已降清的原明朝重臣洪承畴劝降他,夏完淳当庭痛骂奸贼。在被清兵押出处斩时,他立而不跪,视死如归。阿英曾想量身定做,为与夏完淳同岁的儿子编写一个“江左少年”夏完淳的剧本,让钱毅饰演夏完淳。钱毅对于父亲的意图甚为高兴,也非常想饰演夏完淳了却心愿。然而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沦陷。根据中共地下党组织安排,钱毅跟随父亲阿英,与姐姐钱璎和小惠、厚祥两个弟弟等毅然撤离上海,前往苏北抗日根据地,成了一名年仅17岁的新四军战士。
2 身体力行 服务大众
上世纪40年代的淮安城,由镇淮楼向东走去,在东门有个蒋公馆(曾是淮安县兵役局的驻地)。70多年前的盐阜大众报社就设在这里。蒋公馆一宅两院,编辑部、新华社华中五支社和电台在前院(编辑人员少的时候也住过后院)。有门直通东大街,中共华中五地委宣传部同盐阜印刷厂在后院;资料室住在蒋公馆后头的尼姑庵里。这是1946年4月间的事,那时钱毅同志在盐阜大众报社工作。他特别重视工农通讯员的工作。有一次他到淮安县季桥区大湾村,发动和组织农民集体编诗歌。钱毅说:“你们编,我代你们写。”“风扫地,月点灯”,用不着上马灯,就借着月光写字。贫农们随便坐着,说着,好像同知心朋友谈家常,丝毫没有做文章的架子,也没有人在意他是主持编唱的,就很顺利地编好了诗歌。
在总结盐阜大众报三年办报经验的会议上,钱毅坚决反对某些同志看不起工农的错误论点。他说:“农民,连不识字的农民在内,他们完全有才能写故事、编诗歌;他们写的诗歌、故事,也决不会比知识分子的差!”他主张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同志,首先要使自己思想大众化,要好好地向工农学习,为工农服务。他说:“大众报的同志,要使自己具有新的思想感情与文风,同工农一起过生活,是一个办法;多改工农的稿子,也是一个办法。尤其是创造新的文风,在改稿过程中,能学到很多东西。”他还说:“宣传内容的大众化,就是要根据党的方针政策,代表工农大众讲话,反映他们在党的领导下的斗争和生活;形式大众化,就是只有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用群众的生动活泼的语汇,才能真正表达工农大众的思想感情。我们要坚决丢掉那些洋里洋气、文乎文乎的空洞的字眼。”
钱毅不仅认真地总结办报经验,还注重研究民间文学,收集大量的群众语汇、庄稼话、神话和民歌等等。当时,他被聘兼任华中文协大众文艺委会员委员。一个热爱大众报纸、大众文化的人,就很注意跟工农交知心朋友。
3 “宁可枪毙,决不自新”
钱毅在《盐阜大众》报紧张的采访编辑工作中,另有一个强烈的心愿,就是要到前线去,经受战争的磨练和考验。就在解放战争爆发的1946年,他在给弟弟小惠的信中写道:“亲身处在这内战的最重要一个战场,深感无比光荣与优越的际遇。”其间,他曾到达苏北涟水战役前线,带领过民工担架队。
1947年初,数十万蒋军大举进攻解放区,《盐阜大众》报被迫暂时停刊。钱毅被调任新华社盐阜分社暨《盐阜日报》特派记者,兼任第三中心组长。钱毅打定主意到淮安前线采访,一连打了三次报告。在得到组织同意后,稍作准备就踏上了征途。当他到达淮安时,敌人正集中五个正规师的兵力,还有三个县的保安队、还乡团配合,气势汹汹地步步推进过来。在这严峻的形势下,钱毅参加了石塘区的一支民兵武装。一个狂风暴雪的夜晚,民兵武装与敌人打了一场遭遇战,还遭到还乡团的伏击。半夜时分,终于突破了敌人的第一道防线,黎明时分到达了石塘地区,情势似乎缓和了些。但是,不甘心失败的敌人四处调兵向涧河两岸开展大规模的围剿行动。组织上考虑到情况突变,钱毅又不是本地人,为了安全起见,要他尽快转移。可钱毅坚定地说:“不,我一定要和你们在一起,战斗到胜利!”3月1日拂晓,敌人四十八师派出了一个加强连,从三面包围过来。终因寡不敌众,钱毅在渡河时不幸被捕。石塘老百姓没有一个说出钱毅的真实姓名,最后一个还乡团把他认了出来。钱毅被抓时,他的左腮和肋骨被刺刀刺伤,伤势很重。国民党的副团长、参谋、副官等,一个个来到钱毅跟前,软硬兼施,一心想从他的口中得到重要情报。钱毅怒目圆睁,向着他们大声怒斥。
敌人的花招频频失败后,国民党的团长亲自上阵了,他们布置了公堂,摆出了各种刑具。钱毅挺着胸,昂着头,对着敌团长怒目而视。敌团长恶狠狠地对钱毅说:“今天摆在你的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你一句话也不说,另一条是你要开口说话!”钱毅一脸蔑视。凶残的敌人挥舞皮鞭,疯狂对着钱毅抽打。钱毅昂首挺立,毫不畏惧。敌团长用力将桌子一拍,嚎叫着:“今天我要你说的就是两个字:‘自新’!”钱毅双眼喷射着怒火,愤怒地迸发一句:“宁可枪毙,绝不自新!”团长把手一扬,打手们顿时举起了棍子。在密集的乱棍下,钱毅没有哼一声,没有叫一声,最后支撑不住倒下了。牺牲后的钱毅依然双目怒睁。敌团长下令将钱毅架在涧河岸上,浇上煤油烧成灰,扬入河中。
钱毅牺牲后,当地政府为了永远铭记钱毅,特将他的牺牲地改为“钱毅乡”。
钱毅牺牲后不久,著名诗人柳亚子先生为他题词:“是人民的文学,是民族的精英,从墨写的言辞中,辉映着血写的生命的火花。”
黄克诚将军于1949年10月题词,高度评价钱毅的一生:“威武不能屈,临难不苟免,是真正的人民英雄。”
钱毅从事新闻工作虽然只有短短几年,但他的新闻理想和新闻实践昭示我们:党的媒体,只有深深扎根于人民之中,从人民中汲取养分和力量,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影响力和传播力。
岁月会抚平伤痕,却永远抹不去情感的共鸣。铭记烈士,传承与弘扬他们的革命精神,是我们每一代人不能忘却的历史责任。
新闻工作是一项光荣而神圣的职业。选择了新闻事业,就选择了一种使命,选择了一种奉献。作为新时代的新闻人,我们要记住钱毅,不忘历史,发扬老一辈新闻工作者服务大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时刻铭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工作者的殷殷期许,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媒体融合的新时代,奋力书写着“从大众中来,到大众中去”的崭新篇章。
(文章部分材料来源《钱毅烈士纪念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