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3年04月06日

文明祭祀 守住内心“清明”

阅读数:383  

融媒体记者 徐华阳 阚梦鸥

一年一度春草绿,又是一年清明时。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礼俗观念,据《汉书·严延年传》记载,御史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祭扫祖坟。由此可见,清明这天,数千年来人们通过铲除杂草、点香奠酒、供上祭品、焚烧纸钱等祭祀仪式,表达对逝去先人的缅怀与思念。

然而如今,清明期间各种祭扫陋习一度盛行。有的街头烧纸、室内焚烧纸钱和燃蜡;有的铺张浪费购买纸扎“别墅”“豪车”等冥物祭奠逝去亲人;有的上山祭扫引发火灾。注重“清”和“明”,一直是清明节的一个重要文化内涵。《历书》如此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祭扫重在“情”而不拘于“形”,今天的我们,也应当让这个节日气清景明。

远离“陈规陋习”。中华民族历来讲究慎终追远,清明祭扫更是绵亘上千年的传统。传统千年如一,方式却因时因地而异,从寒食禁火到烧冥币、放鞭炮,风俗之变总是与时俱进的,有些被保留到了现在,有些却与当代社会环境格格不入。比如,摆放封建迷信祭祀用品、庸俗愚昧和封建迷信等。在郊区,祭扫用火占森林火灾诱因之首,在城市中更存在一些路口烧纸“上野坟“,不仅留下一圈圈黑色灰迹,影响市容,还会引发火灾。如今,生态环保意识逐渐增强,我们需以实际行动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多提倡简朴、文明、健康、绿色的祭奠方式,如:水溶祭祀、鲜花祭祀、书写祭语、吟诵祭文等文明祭扫方式,努力营造“绿色清明 保护生态”的社会环境。

杜绝“奇葩”祭祀。近年来,清明祭品中的奢华之风越刮越猛,从冥币、纸钱到如今的“美女”“汽车”“洋房”“美元”,到手机和麻将牌等,小小的坟头,祭品千奇百怪,不仅助长了攀比之风、奢靡之风,还与传统文化、公序良俗、传统美德不合拍,理应自觉摒弃、远离三分。

守住内心“清明”。“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不管清明节祭祀的形式如何衍化,无论社会文明如何变迁,这种内生于文化底蕴中的感情追忆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失。清明之际,驻足坟茔间,传承清明节传统文化,应该时刻保持思想上的清明,以文明方式追思先辈,以绿色方式寄托哀思,堵住“乱焚乱烧”的口子,弘扬尊重生命、绿色文明的殡葬新风,用心感受清明背后的文化韵味,让这个节日过得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