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3年06月22日
平桥篾匠业
阅读数:576
管传生
平桥镇作为运河边上的一座古镇,在船运作为主要运输工具的漕运年代,南来北往的船客常在小镇停泊,造就了其它小镇无法相比的繁华,同时带来了百业兴旺。当时镇上开设各种匠铺店近百家,染坊、织布坊、秤店、篾匠店等应有尽有。其中篾匠店较多,还因几家篾匠店集中在一个巷子有了竹巷之称。
解放前夕,篾匠店门店林立,竞争激烈。管兆和、管兆奎为亲兄弟,他们因父亲管宜松所传,兄弟俩各自有门店。管家、沈家、张家和李家几位篾匠师傅也独立门户。因各家篾匠店的手艺有高低,做出的产品质量和美感悬殊,受欢迎的程度不一样。同等质量的前提下,美观的自然卖得好,那卖得差的就会上门找茬,发生口角。但从另一方面看也是好事,受益的当然是用户,会促使大家都提高质量降低价格。
篾匠店生产的主要是筛子、淘米篮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同时还负责对卖出产品的维修。比如对筛底小的漏洞稍作修理继续使用,大的漏洞可换底,没有翻新价值的就随手撂置屋角,久而久之会堆得很高,向客户展示其店铺业务之繁忙。大忙季节,几家匠铺的人走村串户叫买,很多情况下交换的方式还是最原始的物与物交换的形式,几升米换一只篮子,几斗麦子换一把筛子,但交易也是相对公平合理。在三乡六镇无论走到那里,大家都认识这几家篾匠店里的人。尽管叫不出他们的名字,但以“管篾匠”“张篾匠”“沈篾匠”相称。后来,几家篾匠店合到了一起,搬到了平桥老街浴室对面两间房子里,工具设备可能在各种手工业中是最简单的了,也就是每人一把劈刀,一把刮刀。篾匠们从早到晚也不能闲着,从劈竹、制篾、刮光,最后制作成品,考验的不仅有体力,还有耐心和艺术领悟能力。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因为塑料制品的发展,各种美观的日用品纷纷上市,人们不仅看重商品的实用性,还追求它的美观性,平桥的这些老篾匠师傅们也尽力与时俱进,想方设法制作一些花色品种,如表面用染料绘上各种花纹,从而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后因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人们对篾制品的需要急骤下降,平桥篾匠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终于闭门息业,为平桥古老篾匠业划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