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3年09月05日

一代散文家百岁之际离去《井冈翠竹》留在小读者心中

阅读数:5592  

钱 江

2018年1月,袁鹰(左)和本文作者合影

拨乱反正时的一张照片,左起:袁鹰、秦川、周扬、申明河(人民日报编辑)

贺袁鹰老师95大寿

奇幻金台四季风, 阴晴雨雪笑谈中。

晚梅不老花犹放, 却道海棠依旧红。

2023年9月1日,100岁的袁鹰在北京逝世。

袁鹰,1924-2023,本名田钟洛,由于笔名知名度大大超过了本名,更多的人知道“袁鹰”。而在报社院内,叫这两个名字,他都会答应。

他是《人民日报》副刊编辑、散文家。上世纪40年代从业于上海新闻报业时加入中共地下党。新中国成立后他到《解放日报》工作,1952年调《人民日报》,长期主持《人民日报》文艺部工作,与文学艺术界人士建立了广泛联系。改革开放年代,他担任《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组织和编发大量优秀作品。他在晚年创作了大量历史散文著作,拥有广泛读者。

他的散文《青山翠竹》(选入课本时改为《井冈翠竹》)《小站》《渡口》《白杨》《汉字的魅力》等,先后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

上述编入小学课本的范文,我是当年的小读者。因此,上世纪80年代,我进入报社编辑部,看到袁鹰老师,仿佛有一种梦境感觉。怎么和当代散文大师走到一起来了?更没有想到,以后的日子里,我们变得越来越熟悉。再到后来,我们住在同一座楼相邻单元,这都是命运使然。

2017年,我受《中国名记者丛书》编辑部(主编柳斌杰、副主编李东东)委托,撰写《袁鹰(田钟洛)传》,与袁鹰老师有较多交往,这也要感谢他能够接受我这个传记作者。

(作者系《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

袁鹰(田钟洛)传记

1 耕读世家读书新一代

袁鹰,1924年10月28日出生在江苏省淮安古城一个曾有官职的知识家庭。这个家庭是祖父田毓璠(字鲁渔,1865—1954)通过中国最后一次科举考试改变命运的。田毓璠幼年时家境已经衰落,他十六七岁时在淮阴县城贩卖中药维持生计,业余刻苦读书的情景感动了家乡淮安一位老先生,他说这个孩子有天分,当贩药伙计可惜了,你就到淮安我家来吧。

幸运的祖父由此到了淮安,住在老先生家中读书。不久时来运转,很快考上了秀才,接着中了举人,到1903年清朝最后一次“癸卯科举”,他中了进士,先后任安徽宁国、太和县知县,又升任六安知州。晚年回乡,对地方公益文化多有襄助。

袁鹰的父亲田少渔青年时就置身金融界,先后供职于天津、杭州的盐业银行和镇江的江苏农民银行。袁鹰作为祖父的长孙降生了,自然“幼承庭训”,由退休的祖父亲授诗书,早早即送入私塾读书,回到家中还有另加的功课,因此他有了扎实的文史功底。

1934年,父亲带领全家移居杭州,袁鹰在西子湖畔度过了小学时光。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杭州很快沦陷。次年初春,父亲到上海工作,全家搬到了上海法租界边上,所谓日军一时还不能为所欲为的“孤岛”地区,袁鹰在这里先后上了扬州中学(沪部)初中和暨南大学附中的高中。

上海“孤岛”的报刊业相当发达,可以看到各种书刊,中学附近的四马路(后来的福州路)上有许多书店,袁鹰常在课后到开明书店、中华书局翻看新书,接受了进步思想的影响。从斯诺的《西行漫记》中,他知道了长征和陕北。

2 热爱写作使他走进报业

他爱上了写作,1940年,上中学的他在《申报》上发表了第一篇文章《师母》,领到了稿费。这使他的写作信心大增,就一篇篇写下去,使用了不同的笔名,其中较多的是“袁鹰”,到后来,本名田钟洛反而叫的人少了。

袁鹰于1943年考入上海的之江大学教育系,在校期间参加编辑学生刊物,兼在不同的报社或杂志社工作。1945年7月11日,袁鹰加入中共地下党,立即奉命,在日本投降后创办进步学生刊物《新生代》。几个月后,他担任了上海《世界晨报》记者。此后他当过中学教师,也当过不同报社的记者。

1949年5月上海解放,袁鹰调入新创办的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担任文艺版编辑,工作了3年。这期间,袁鹰成为一名儿童文学作家。

上大学不久,袁鹰和同班同学吴芸红相识相恋了。他们几乎同时参加革命入党。1946年,地下党组织创办儿童报纸——《新少年报》,吴芸红投身编辑。当时来稿少,吴芸红就向袁鹰约稿。袁鹰很快写出一组描述贫苦儿童生活的《不大好听的故事》,供该报连载。该报不久被国民党当局查封。

上海解放后,《新少年报》复刊,吴芸红到共青团上海市委负责少儿工作,要求袁鹰继续为儿童写稿。1950年,袁鹰到北京出差,回沪后将自己游览首都的经历写成文学生涯中的第一本书《丁丁游历北京城》出版。

后来,吴芸红调入团中央少年儿童部,并于1964年任《中国少年报》社长兼总编辑。这期间,袁鹰写出20余部儿童诗集和散文集。

3 1952年起一直工作在人民日报

1952年年底,袁鹰调入《人民日报》文艺部担任副主任,主任(最初称“组长”)的华君武、袁水拍有大量社会活动,文艺部日常工作常由袁鹰主持。“文革”结束后他担任主任,成为主持人民日报文艺部为时最久的负责人。

袁鹰主持文艺部,与文学艺术界人士建立广泛联系,为《人民日报》文艺版邀组了大量优秀稿件。

新中国成立之初,诗歌在《人民日报》文艺版上占有相当多的版面,袁鹰以很大的激情投入诗歌创作。上世纪60年代,他在新疆采访,创作了诗歌《边疆处处赛江南》,谱曲后传唱至今,已成为新疆的著名民歌。后来,文艺版上的散文比重大大提高,袁鹰的创作重点逐渐转向散文。在上世纪50和60年代,袁鹰写下了大量作品,以诗歌和散文见长,其中不少适合青少年阅读。他的散文《井冈翠竹》《小站》《渡口》《白杨》《汉字的魅力》等,先后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

在这期间,他也经历了“文革”之前此起彼伏的一系列“文艺运动”,从“红楼梦研究批判”到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再到随后运动中的“左叶事件”,以及“大跃进诗歌”,此后的经济困难时期,他也经历了。尤其是1958年前后,文艺版刊登了许多内容空洞的“跃进诗”,袁鹰在事后深有不安和认真反思。

“大跃进”后即是三年“困难时期”,袁鹰作了许多记录,加深了对文艺思想的思考认识。1962年初,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即“七千人大会”)之后,由袁鹰主持,约请夏衍、吴晗、廖沫沙、孟超和唐弢这5位杂文家在《人民日报》文艺版开设“长短录”专栏,自1962年5月4日起刊出杂文,至当年12月,共刊登各类杂文36篇,形成20世纪60年代《人民日报》优秀杂文的小高潮。

很快,由于指导路线上“左”的偏差,文艺版收紧,强调“阶级斗争”的文稿逐渐增加,终于遭逢1966年夏天爆发的“文革”,主持“长短录”的袁鹰即受到迫害,关入“牛棚”反省,先后到京郊房山和河南叶县“五七干校”劳动。他的妻子吴芸红也遭受了同样的劫难,家庭因此发生很大的不幸。他们的女儿生病未能及时治疗,留下残疾,这是袁鹰一生的隐痛。此后的几十年,照料生病的女儿,是袁鹰生活的重要部分。几十年中,袁鹰的大量创作,是在常年不断地照料女儿后写出来的,是他的坚强和毅力在支持。

直到1971年发生“九一三事件”,加上此前的“庐山会议”上主管《人民日报》的陈伯达倒台,袁鹰、吴红芸才先后回到北京恢复工作。

4 改革开放年代文艺部带头人

1976年10月,“文革”终结了,袁鹰随即担任《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

1978年11月10日,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京召开。11月16日,《人民日报》在显著位置发表新华社从北京市委常委扩大会议通稿中摘发的消息《中共北京市委宣布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袁鹰即以整版篇幅刊登1976年4月的“天安门革命诗抄”,激起读者强烈反响。袁鹰提议并得到批准,在1978年12月5日的《人民日报》第二版刊登《丙辰清明纪事》征文启事。

半年多时间里来稿2600余件,除选登《人民日报》外,袁鹰主持编成《丙寅清明纪事》一书,印行3万册。这些文稿推动了对“文革”的认识和批判。

袁鹰亲手编发了一批有重大影响的文稿,如乐秀良的《日记何罪》(1979年8月4日)、电影艺术家赵丹最后的文稿《管得太具体,文艺没希望》,以及浙江绍兴一位中学教师章玉安的诗《假如他还活着》等,引起了广泛的社会讨论。对于有些争议,袁鹰后来撰文做出了解释。

1979年8月,中共北京市委决定,为“文革”之初受到迫害的“三家村”冤案平反。所谓“三家村”,是20世纪60年代前期北京市3位领导人邓拓、吴晗、廖沫沙为《北京晚报》文艺副刊开设的杂文专栏。邓拓曾长期担任《人民日报》总编辑,是袁鹰的老领导。当年袁鹰从上海前来北京工作即向邓拓报到,此后的工作一直得到邓拓许多帮助。1979年9月7日,胡耀邦主持追悼会为邓拓平反昭雪,袁鹰奉报社领导之命,撰写怀念邓拓的著名挽联:

闽海波涛,长城风雪,三十年笔战生涯,何期奸佞逞凶,千古伤心文字狱。

燕山血泪,云水襟怀,百万里长征道路,永记忠贞垂范,八方泪洒马南邨。

袁鹰还写了一首诗:

血海冤沉不记年,星霜历历付云烟。

峥嵘气节追高范,锦绣才华迪后贤。

劲骨遭残宁愿折,蛾眉见嫉敢争先?

诗魂今日应无憾,泪溢银河注九天。

在袁鹰主持下,《人民日报》的文艺评论、副刊、美术作品等版面,贯彻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新时期文艺的发展与繁荣,起到了推进作用。

1986年年底,袁鹰离休,继续从事编辑事务,参加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的评奖。

袁鹰任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四届理事,第四届主席团委员。他出版文学创作、评论随笔集子40多种,散文集、儿童文学作品多次获全国性优秀文学奖。

袁鹰散文题材广泛,感情激越,历史题材作品思想深邃,描述一人一事,着力于反映社会的人情风貌,他的散文深含着诗歌意境,情感饱满。

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书记处书记、主席团委员,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理事,《人民文学》《儿童文学》《报告文学》编委,《散文世界》主编,《二十一世纪文学之星丛书》评审委员会主任等职。主编过《华夏二十世纪散文精编》(八卷)和《新文学大系(1949-1976年)散文卷》等选集。

进入21世纪第二个10年,年愈九旬的袁鹰坚持写作,时有作品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