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3年09月26日
人间中秋
阅读数:440
古德英
秋月悠悠,金风清爽拂面,月迹里影影绰绰的桂花树,神秘寥远。人间大地准时发出又一年的中秋请柬。玉盘高挂,清晖遍洒,灯火与月色交辉下的欣悦和欢喜,最抚凡人心。
中秋节,恰逢三秋之半,始于古代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唐代已成固定节日,盛行于宋代,至明清已与清明、端午、春节并重。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符号,中秋节已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金樽对月、抚今怀昔,千年的积淀传承,中秋节流动着古韵的风情和雅致,演绎着幽婉美丽的传说,承载着节日的传统情感,寄托着中国人民亘古如斯的美好愿望,传送着群体相生的抽象内涵。
皓月当空早已成为中秋夜的标识。一轮满月,给人带来诗意美好的同时,最能勾起人们思念团聚的缕缕情丝。爱,在月亮之上,即使物理分离,我们仍相信,月光会捎去咱们对亲人爱人的祝福,实现空间的抚摸和抵达。团圆,是中秋节亘古不变的主题。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头顶碧空明镜,把中秋月写进诗行、把情愫寄语长天。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刘禹锡笔下的意境让人陶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文笔的豪放与温煦让人动容;“满地花阴风弄影,一亭山色月窥人”,台湾阿里山古月亭对联的精美让人叹为观止……
千年来,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连同它们表达的感情和抱负,蕴涵的人文精神和哲理,承载的个人情怀与集体情愫,早已深深地溶入广大人民精神血液,写进我们的民族记忆。那寄寓的明月,是国人最甜美至纯的心灵凭栏;那明月映照的中秋,早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民族情谊与血亲联系的纽带,成为加强民族凝聚的促进剂。
当下,中秋节更成为了一道情感大餐,人们通过赏月畅叙,达到阖家团聚、缔缘结情的目的。中秋月是圆的。圆既是饱满、完美无缺的象征,又是循环连续、有始有终、始终合一的标志。这个“圆”字,兆人之团圆,饱含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期盼,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美好愿景。
音乐是宇宙中最能与人、自然、天地相通的艺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作为中秋词里的巅峰之作,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被谱曲成为经典的流行歌曲,经邓丽君和王菲天籁之音的演绎已然成为当下的存在。每当歌声响起,总能打开人的心扉,唤起人的殷殷思绪。
中秋的自画像应该是:风轻露白,月明星稀,宇宙清澈,月光下的村庄格外端庄妩媚。庭院中置有一方案桌,上面摆上赏月的物品——红蜡烛、板栗、花生、柚子、苹果、葡萄、香蕉、哈密瓜、月亮糕、炒田螺、熟芋头,当然少不了月饼这一具象的主角。一家人围坐桌边,共同观月、祭月、吃月饼,把酒言欢,畅叙亲情,共诉心声。小孩或依偎在父母怀里,或在桌边欢欣雀跃。欢乐祥和的氛围在热闹中蔓延。
中秋月像是盖在家乡夜空中的一枚印章。月饼,作为中秋节的标配,意喻着团圆美满。月饼的味道,注定要与思念串联。大街小巷各式月饼的涌现,让我们这些漂泊异乡的孩子,在每年中秋节来临之际,总会遥望故乡,突然间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