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3年09月26日

我在小城守望乡村

阅读数:753  

南京工程学院材料科学2308班 周子婧

高考结束,在翘首等待中终于等来了南京工程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于是,回一趟乡下老家的兴趣油然而生。

回到乡下老家——车桥镇官渡村,与多年前的记忆相比,家乡似乎瘦了一圈,屋后塘河里的水变少了很多,堆岸上的老柳树头发散落一地,庄前屋后的水泥路开裂的缝隙大小不一,只有老家宅基地上的几棵杂树状态没变,还有天上奔跑的白云没变。

步入小城淮安10多年了,随着时间流逝,日月积累,一点一点描摹了“乡愁”,而当守望的乡村突然走近自己,眼前的一幕真让人不寒而栗……

祖祖辈辈居住的塘河堆,稀稀拉拉住着100多户人家,从东到西大约3华里路程,所到之处,村庄冷落,人口稀少,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空巢老人固守着这方土地。

听邻里说,村庄上的人要么搬进新建的西官渡社区居住了,要么在各自务工的城市购买了商品房居住了,这些老宅是他们为乡愁留存的根和种子。

我家的老宅按照地理位置,被老家人称之“中庄”,由于农房改善工程,记忆中的四间廊檐堂屋、两间厨房,单家独院建筑已化为平地。人勤地不懒,而今,宅基上的黄豆长得特别茂盛。

我家的老宅并非在此,因塘河两次疏浚,居住时间不长的四合院两次被拆迁。记忆中的老宅建筑明显有点简陋和粗糙,在农房改善前,墙体多处破裂,屋顶凹凸不平。好在有党的惠农政策,老宅复耕获得国家补偿4万多元。

老宅虽然不见了,但与老宅相关联的故事还在。上世纪70年代恢复高考制度,高中毕业后的爷爷为跳出“农门”,白天参加集体劳动,夜晚在老宅里埋头苦读。功夫不负有心人,爷爷终于成了从田埂上走出的“城里人”,也由此改变了我们一家几代人的命运。

从老宅出发,一路向好。我们家先后定居在原泾口镇农民街、小城淮安和省城南京。高楼矗立,车水马龙,城市的繁华和现代化设施固然让人向往,可是,远去的乡村也一直留存在我心中的空地。

离开乡村进城读书10多年,我越发觉得乡村的纯净,原始和温暖。随着乡村振兴的步伐加快,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发展乡村的重要。于是,老家的“农家乐”、“生态园”、“旅游村”等体验乡村生活的娱乐便应运而生。老家还有稻虾、藕虾共作、鸭稻立体种植和养殖。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老家的群众总是想方设法让土地效益最大化。

随着城市逐渐变“胖”,它的“副作用”也逐渐变大,这让我更喜欢乡村的蓝天,乡村的空气,乡村的风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