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3年10月10日

“绘月者,不能绘其明”

阅读数:609  

张瑞田

写月,画月,是中国传统文人的规定动作。写月,写的是月影,画月,画的是真情。关于月亮的诗词佳作不胜枚举,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可谓冰清玉洁——“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不同凡响——“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苏轼的《中秋月》喟叹人生,伤心欲绝——“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在文人的眼睛里,月亮的意象有多重性,但是,怀想、思念、祝福的意象应该排在第一位。被乾隆皇帝视为“三希”之一的王献之《中秋帖》,尽管争议不断,文辞也难说清,不过寥寥可数的22个字——“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依稀可感的还是惦念。怀想、思念、祝福的最好结果就是团聚,以月亮圆圆的形状作为亲人、朋友团聚的象征,第一位实践者想象峭卓,才华横溢,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文人笔触,轻轻移动,就会与月亮相逢。《红楼梦》中写香菱学诗,也是从咏月开始——“其一,月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香菱是林黛玉的学生,但是,初学写诗,难免浅薄。诗拿给大家看,宝钗即说:“这个不好,不是这个做法。”黛玉笑道:“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当香菱写出第三首咏月诗,大家才看到了她真正的诗才——“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中国的诗书画向来不分家,三种不同的体裁,无一不把月亮当成描写吟诵的核心。原因不复杂,由于月亮之于人类有着休戚与共的生存关联,同时,高悬夜空的月亮和那道冷然的清辉,给人无尽的想象和永恒的审美。因此,它在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是善与美的体现。中国画家取材月亮,着重点就在此处。明嘉靖、万历年间的江南文人陈继儒对月亮格外在意,他的《小窗幽记》一定是对着月亮写的,幽记时刻,月辉从窗口流入书斋,提笔作文,间歇时当然要向窗外眺望沉思,或许月亮不在窗口高悬,他会把笔撂在砚台的边上,走到庭院观月,同时,也想让月亮看到自己。陈继儒说:“绘雪者,不能绘其清;绘月者,不能绘其明;绘花者,不能绘其香;绘风者,不能绘其声;绘人者,不能绘其情。”

“绘月者,不能绘其明”,那绘什么是绘风骨,是绘精神?

显然,有月的画卷,意味深长、意境丰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