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3年10月31日

病房日记

阅读数:361  

尹兆刚

决 断

决断是汉语中一个多性词,其中一种释义指拿主意,做决定的意思。人的一生中也许做了自己都记不清的决定。但是,今天这个事情却让我犹豫再三,难以定夺。

2023年10月8日,老父亲不慎将左大腿摔成“股骨隆间粉碎性骨折”,作为儿子需要做出手术治疗或保守治疗的决定。

我请来两位骨科专家也是我的朋友,请他们指点两种治疗方法的利弊。他们认为,作为97岁高龄且有心脏、脑梗等基础性疾病的老人上台手术风险极大,主要是麻醉关以及术间的许多不确定因素;但是保守治疗,长时间的卧床可能造成感染,最终导致生命终结。

他们还告诉我两种手术方案。第一方案是微创法,顺利一个小时就可解决问题,采用局麻(半麻),安全系数相对高些。但是,老人因为年事已高,骨质疏松严重,在微创固定打眼期间很可能会造成骨裂。这样,就要实施第二种手术方案:大切口,即采用钢板固定术。这种方法可能时间长,也有可能要变更麻醉方式,即由半麻转全麻。老人是否能挺过全麻这一关?就看老人家身体素质了。

他们还告诉我,由于老父亲有脑梗和术前血象高等问题,已与心内科、血液科沟通,需要时随时配合手术。

我心里很是矛盾,保守治疗可暂时保住性命,但生活质量将从此彻底改变。手术若成功、恢复顺利,老人将会重新站立行走;反之,有可能丢掉性命。

“手术!”我权衡再三告诉他们。

下午五时许,我在淮安医院医患沟通室,在协议书上签上“同意手术”和自己的名字。

此刻,我的心境是复杂的,签名的手有些僵硬、甚至有些颤抖……

10月10日夜

期 待

期待的意思是对未来的未知的某个时刻或者事物产生的一种憧憬、向往。

此刻,我的期待却伴随着满满地紧张与焦虑。这种心境也许只有亲历的人,才能体会到。

上午8时许,老父亲被送进手术室之前,我一直握着父亲的手,心里最大期望就是:父亲出手术室后的手还能像现在这样热乎乎的。

在手术室外的等候室,我和儿子并排坐着。因为父亲被排序在第一台手术,开始等候室内的人并不多,大约半个多小时后,陆续有几十位其他患者手术家属入内就座等候。等候室内有些吵杂,但是,除了几个孩童在嘻笑玩耍,大部分人的脸色有些凝重。

儿子拉着我的手,不住地说着安慰的话语:“爷爷身体素质好,没事的,别紧张……”“嗯,决定你爷爷手术,我也不知道是对还是错?如果手术失败,我会自责一辈子!”孩子立刻打断我的话:“爷爷正在手术,我们说些吉利的话吧。”这时,孩子的战友、我的老伴、朋友等先后来到等候室。她们看到我熬红的双眼、憔悴的面容,没有过多的寒喧,都在劝慰我保重身体。我待他们落座后,拿起手机,静静地看着手机页面的时间。

大概9时10分,手术室的门突然开了,家人和我一样,心头一阵紧张,此时我最怕的就是叫我的名字,因为老父亲手术按照预计还没结束。原来是一场虚惊,是白内障患者出手术室。此后,又陆续有几名白内障患者出手术室,每次手术室开门我们都会投去紧张的神情与目光。

9点50左右,我已经有些坐不住了,起身徘徊,因为按预计时间父亲手术应该结束。我对身旁的老伴、孩子讲,这个时间应该“下台”。15到20分钟若再不“下台”,术间应该出现问题!她们都劝我:再等等!再等等!

10时5分左右,手术室的门开了,医生叫着我的名字,我看到移动病床上还挂着输液器,悬着的心一下子踏实了。医生告诉我:尹大爷手术顺利!手术成功!

我在向医生道谢辞别后,推着移动病床向父亲所住的房间缓缓走去。

10月11日

陪 护

父亲从10月8日下午入住淮安医院至今已经12天了,期间10月11日上午做了接骨手术。

手术顺利,术前担心的麻醉和术后感染两个问题,都没有出现。

医生告诉我,术后的恢复治疗与护理,将要一段漫长的时间。

老父亲因为97岁高龄。加上有脑梗与心脏等基础性疾病,医院护工都没有人愿意接“全护”。那么,我的“全护”角色责无旁贷。

陪护不经雨、不受风、不负重,但是医院的环境,特别是骨科病人痛苦的呻吟乃至喊叫声,会让草木生悲,让人心生怜悯。加上病室几乎无法休息,会让人更加郁闷,10多天的陪护我已身心疲惫,精疲力竭。

期间,我要感谢儿子上班之余抽出时间帮我陪护,让我稍得缓解。中国有句古话:“哪有孙子养奶奶。”隔代了,孙辈没有照顾爷爷的法律义务与责任。但是,我也想通过自己的一丝善良与孝意,在孩子身上能够得以潜移默化。

不知是麻醉药物使然,还是别的什么原因,老父亲时而会出现迷糊,有时还不配合治疗,螺丝针头几乎每天换一个,但总的情况还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嗯,遥遥无期的喂饭、擦身、换衣、洗脚、按摩等等,我的全身心付出,不知最后会换来老父亲向左还是向右?

10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