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3年11月28日
茶的感悟
阅读数:444
邱家均
在南京工作的小弟家洋给我捎来一盒新茶,尽管有先尝为快的欲望,但因忙忙碌碌,一直到今天下午才忙里偷闲品了一杯,然后坐在一旁,嗅着缕缕清香,凝视杯中那沉浮的茶叶。
据行家说,龙井茶的采制,春季分四次,品质因采摘鲜叶的早晚而定,以早为贵,惊蛰后到清明前采茶是采制首批春茶的最佳时机,称为“明前茶”,因嫩芽状似莲心,故又称“莲心”。而过了清明后,采摘的茶叶就大不如“明前茶”那么珍贵了,谷雨前采摘的二春茶称“雨前茶”,量比较多,已有一叶一芽,其形似旗,茶芽稍长,其形如轮,故又称之为“旗轮”……
我手持茶杯轻摇,茶汤均匀晃动,茶香浓郁散漫。透过晶莹透明的玻璃杯体,那杯中的茶叶变幻莫测,朵朵嫩芽,好似神龙探爪舒腰,或缓缓舒展,或摇曳沉浮,颗颗“莲心”立见,徐徐沉落于杯底,色泽清明碧绿,甚是美妙。举杯品之,舌尖稍觉清苦,细细品尝,回味之中略有甘甜的味道。
有人说开心时需要以酒助兴,痛苦时则要喝茶。有一个老人叫孟婆,她喜欢乐于助人,特别是那些有痛苦的人。若见到痛苦的人,她就会精心配置一道茶,让他(她)喝后忘掉痛苦,忘掉前世。
我和单位同事登上巍巍山麓时,体会到白族不仅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而且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当我们到了那儿,就品尝到她们为游客做的“三道茶”。
“三道茶”的形成有个传说:一位老木匠教徒弟多年,临出师前,带徒弟去苍山伐树锯木板,干了一天活,徒弟口喝难熬,随手抓了把鲜树叶放入口中咀嚼,苦涩地皱眉咂舌。师傅说:“要学好手艺,不先吃苦头是不行的。”等把木板锯好,师傅给他一把斧头和一块红糖,郑重地说:“这叫先苦后甜!”待徒弟出师临别时,师傅递上一碗茶,放上蜜蜂和花椒叶,让徒弟喝下,徒弟品味道:“有苦,有甜,还有麻辣,真叫人回味。”老木匠高兴地说:“对了,一苦二甜三回味,学好手艺和做人的道理都在这里。”
喝“三道茶”,就是品尝人生,“一苦二甜三回味”,不受苦中苦,难得甜上甜,人在甜中还要多回味啊!
我爱喝茶,明白再好的茶叶,如果不溶于水,不为人所品、所尝、所饮,对于茶而言,又有何用?作为一个人,他的学识再高,能力再强,不奉献于社会,乐于帮助他人,又何足道哉?
是的,一片茶叶,看起来是那样的细小、纤弱,但把它放进杯中,一旦与水融合,便释放出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华。
在茫茫人海中,每个人都宛如一片茶叶,走完自己的人生历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不会去刻意留心每一个人,就像在饮茶时很少有人会在意杯中的每一片茶叶一样。茶叶不会因溶入清水不为人在意而无奈,照样留清香在人间:我们每个人也都不必因融合于集体不被人所关注而沮丧,只要我们已经为社会做了自己应做的事,就问心无愧。
唐代的唐贞德曾经总结说,茶有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养志。因此可见,茶在中国已经不单纯是一种饮品,它代表着一种文化,一种价值取向,表达了情感,对生命的态度和精神境界。一个人若在茶中有品味,自然对生活、对情感、对生命会热爱,而对生命热爱者,必然会恪守做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