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3年12月26日

“扒里沟”变身水墨画

阅读数:598  

赵长顺

“扒里沟”是淮安博里村传说中的旧地名,位于淮安东南方向30公里左右,与阜宁县的凤谷村毗邻。相传明“洪武赶散”时,有一支从苏州迁徙而来的人,到这里实在走不动了,就在一块高地搭棚而住,并在附近低洼处扒了一个水塘。由于逃难的人越来越多,这个水塘也就越扒越长,形成了一条沟,故此处就起名为“扒里沟”。相传很久以前,这里有一帮屠夫,在沟边居住落户,靠替人杀驴剥皮为生,后雅化成博里沟。

博里这个名字的由来,无论是哪一个传说,都与沧桑与苦难联系在一起。改革开放后,这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相对贫困仍然存在。我曾挂钩帮扶这个村的三户贫困户,三年时间,我每个季度都要来这三户进行一次走访,亲眼见证了博里村发生的变化。村党支部书记老周早年在上海打拼,有自己的工厂。为了带动全村群众一起致富,他委托别人代为打理厂子,自己应组织要求,回乡担任党支部书记。之后,村里成立了农业合作社,办起了粮食加工厂、刺绣厂,我所挂钩的三户,都是因病、因残致贫的,后来他们的家庭,有的参加了合作社,有的到粮食加工厂、刺绣厂上班,到2020年底,三户成功脱贫,我也结束了挂钩扶贫的任务。

时隔三年,我因工作关系再次造访博里村,柏油马路一直铺到了村头,映入眼帘的犹如一幅水墨画,一幢幢别致的农舍,错落有致,青砖黛瓦,青溪碧流,洁白的粉墙上,一幅幅农民画栩栩如生,村入口处建有水车和似一朵祥云的巨型调色板,村东北处,还有一个巨大的牛棚。漫步在村头,仿佛置身于一幅田园诗画中。

在村口,我碰到了年轻的小周书记,他是两年前村两委换届时,当选为村支部书记的,是原老周书记的儿子。他将我引入了博里村的村史馆,想不到,博里村很有来头。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我党淮安县委县政府所在地。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博里村涌现出一批像王嘉树烈士一样的能人志士,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付出自己的热血和生命。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杰出指挥员、军事家——彭雪枫将军曾在这里工作和生活过,这里曾是抗日战争时期“雪枫大学”淮安分校旧址所在地。一条东西走向的柏油马路被命名为雪枫路。在雪枫路北侧,建成了一处广场,被命名为雪枫广场。

参观完了村史馆,他又将我带到了博里农民画画苑。博里农民画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独特的民间风情已与上海金山农民画、陕西户县农民画、吉林东丰农民画并称为中国四大农民画种。步入画苑,20多名农民正在忙碌着,有的正在创作农民画,有的在飞针走线绣刺绣。画苑的墙壁上挂满了一幅幅已经装裱好的农民画,以及以农民画为蓝本的刺绣作品。内容除传统的寓意吉祥如意,五谷丰登外,还有牡丹图、报春图,更有与劳动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根据当下生活即兴创作的农民画,许多画作还荣获全国性的大奖。

小周书记介绍说,这些农民画有浓郁的民间特色、时代生活情趣,深受文化爱好者的喜爱。过去农民画只是画在纸上,绘在墙上,现在将农民画通过针线,绣成刺绣,农民刺绣画供不应求,成为馈赠佳品,有不少家庭在新房中都选择挂农民画和刺绣作品,这也是农民的一条致富路,群众农忙时耕作,农闲时画画和绣刺绣。现农民画刺绣变成了村里的一个独特产业。

说话间,一个中年妇女和我打招呼,原来她是我的一户扶贫对象,她正在绣一幅《无人机喷洒农药》的农民画,我问这一幅刺绣能值多少钱?她说,几百元吧!我问,你一年能绣多少钱?她说,闲时才来绣,一年一万多块吧,补贴家用。她邀请我到她家中看看,我说,你们这边农房改造后,都成了小洋房,我都找不到你家了。她走出画苑,指着东南方向的一幢掩映在绿树下的两层小楼说,那就是我家。我一下想起来了,以前那是两层没有完全建好的小楼,因家里有人生病而停建,全家人就着住在没有完成完工的房子,墙面斑驳不堪。想不到,现在摇身一变,装饰成了一幢漂亮的小洋楼。

我不禁感慨,博里人喜欢画画,他们通过勤劳的双手,将他们土生土长的“扒里沟”,画成了一幅水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