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4年01月23日

拜谒草堂思诗圣

阅读数:361  

成都西郊浣花溪畔有一幢普通的茅屋,这就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成都草堂。

公元760年至765年,诗人杜甫先后在此居住了三年零九个月,留下了包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等许多名篇佳作在内的240多首诗歌。因此,成都草堂故居被后人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

杜甫,公元712年生于河南巩义市,20岁起漫游吴越齐赵。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逃往风翔投奔肃宗,拜为左拾遗,旋贬华州司功参军。759年7月弃官西行,经甘肃天水入蜀,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筑茅屋而居。765年携家经水路出蜀,至奉节又滞留2年,出三峡后飘泊于荆、湘,以舟为家。770年病逝于湘江舟中,卒年59岁。杜甫生逢乱世,颠沛流离,真实而深刻地接触和认识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现象,并完完全全用诗歌把它们记载、表现了出来。他的诗歌由于广泛、真实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种种现实,而被称为“诗史”。

唐人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杜甫的诗歌不但拥有读者广泛,而且具有强烈爱国忧民思想情怀和极鲜明的现实主义精神,因而诗人受到古今人们所敬仰、推崇。正因为如此,杜甫逝世后,其居住的茅屋尽管很快被风雨湮没,但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便命人在其原处重建了一间茅屋,使人们“万古只应留旧宅”的愿望得以实现。此后,茅屋屡废屡兴,经历代10多次修建,建筑与园林逐步扩大,尤其是经明弘治十三年及清嘉庆十六年两次大规模扩建,已成为有近百间多样性建筑群体的纪念性祠宇,基本上奠定了今天博物馆建制的规模。解放后,杜甫草堂得到了全面整修,1955年定名为“杜甫纪念馆”,1984年更名为“杜甫草堂博物馆”。

去年丹桂飘香的深秋,笔者拜谒了少小就已仰慕的爱国诗人杜甫的故居——成都草堂。草堂总面积有240多亩,其建筑为清代风格,园林是非常独特的“混合式”中国古典园林。草堂旧址内,错落有致地布有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等建筑,园林内流水小桥、苍楠翠竹,显得庄严肃穆、古朴典雅。

工部祠中也有一尊杜甫塑像,其两侧有陆游、黄庭坚陪祀。一位同游的老者说,这一布局很典型地体现了杜甫对中国诗坛的深远影响。杜甫是我国古代最负盛名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语言精美、韵律严谨。从我国文学史上看,学杜、摹杜者众多,其成就卓荦者就有韩愈、白居易、王安石等30多家,而陆游、黄庭坚既都是宋代著名诗人,他们的诗歌创作又都深得杜甫传统,加之他俩都在蜀中流寓较长时期,在弘扬杜甫诗学精神方面又都作出了巨大努力,因此,陆、黄才得以陪祀在此。

越过红墙深巷,我们终于来到杜甫当年营建茅屋的地方。简陋的院门左侧一块石刻书有“柴门”二字。导斿介绍说,“柴门”原本是杜甫营建草堂时所造的院门,因其简朴低矮,故诗人给它取了这个名副其实的名字。茅屋故居建筑约240平方米,主体建筑5开间,竹条夹墙,裹以黄泥,屋顶茅草遮苫,再辅以竹篱、菜园、药圃,整个建筑古朴中透露出浓浓的文化色彩,难怪诗人生前对自已苦心营建的草堂很是喜爱,在诗歌中反复吟咏呢。漫步其中,既可发思古之幽情,更令人陶醉、忘情,有的游客竟激动得连连高声朗诵起杜诗名句。

拜谒草堂思诗圣。杜甫笔下,突出地表现了对祖国命运的关注,对人民苦难的同情;他大胆抨击权贵、官吏、军阀的罪恶。杜甫这一伟大爱国忧民思想备受人们敬重,杜甫这一伟大精神永世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