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4年01月30日

闲话淮安春节的民间习俗

阅读数:4794  

金志庚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据考起源于尧舜时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影响至深。

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中国春节的习俗因地域等关系不尽相同,但都被人们视为团圆之节、喜庆之节、风雅之节。

地处苏北腹地的淮安,因为南北分界线之处,故其习俗“既有北方之韵味,也有南方之雅致”。

每年到了腊月下旬,家家户户都开始忙碌起来,俗称“忙年”。一是将室内外,旮旮旯旯打扫干净,并拆洗被褥,擦洗器皿。除夕前男女理发、洗澡,干干净净过大年。二是“送灶”,即送灶王爷上天言事。记得小时候,每到送灶日,大人都在锅灶上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淮安人还供“麦芽糖”和“草料”(稻草剪碎加黄豆)。据说是用麦芽糖粘住灶王爷的嘴,让他上天少说坏话。草料是供他的坐骑食用。送灶日期是“官三民四”,即官家都在腊月二十三日,老百姓是腊月二十四。习俗是“女不送灶,男不敬月”,为男女有别之意。三是办年货,包括磨元宵面、蒸馒头、做豆腐、米糕,购买糖果、糕点、烟酒、鱼肉、香烛、年画、挂历、香斗等备用。此外就是清理债务。“人欠欠人”,都在年前要结清,俗称“过年关”。在外地的亲人都要赶回家过年,这就让我们想到,前些年在外打工的人哪怕骑摩托车也要顶风冒寒赶回家,目的就是回家与亲人团聚,过个团圆年。

到了除夕,各家澡堂一清早就开门,敲锣打鼓招揽顾客:“嘡嘡嘡,赴头堂!”理发店从早到晚顾客络绎不绝,食品店、百货店、菜市场熙熙攘攘,办年货和买年礼。午后,男人多在家贴春联,挂年画,将水缸挑满水;女人则赶制各种菜肴。女婿要到岳父母家送年礼。亲友互赠礼品,多为酬谢人情。晚上焚香明烛,供桌上盛四样荤菜,置一盘“元宝锅巴”,燃烧松枝,称“架松盆”。并点上香烛,由家长礼拜天地,叩祭祖先。礼毕,全家吃团圆饭,饭后“接灶”,即将灶王爷接回来。农户人家在谷场上用草灰画若干粮囤,以祈求来年丰收。然后是辞岁、守岁。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守岁一般是通宵不眠。黎明前即迎接天地。家家在门前烧一把麦草,俗称“打狼烟”。爆竹声由除夕晚至春节早晨,此起彼落,连续不断。

大年初一,大人小孩穿新衣、戴新帽、吃汤圆。汤圆,俗称元宝。接着就是给家里长辈拜年。这天,男女老少均可尽兴博戏。或上街游玩,淮城的居民大都到“院门口”,即漕运总督府门前,或到河下三官殿。这两处有卖花灯、烟火、玩具和各种响器的、拉洋片儿的、卖杂耍的、玩木偶戏、掷花蛋和摸彩套圈儿的,形形色色五花八门。还有就是成爿的“锣鼓家伙”,即以铜锣、大鼓、镗锣、铜筛、镲子等乐器为一组。合奏出“义字锣”“水斗”“三击鼓”等乐章,铿锵雄壮,激越嘹亮。一爿“锣鼓家伙”都有两班乐手加上随观的儿童,形成一支小乐队,走街串巷,为节日增添喜庆气氛。还有一个项目就是到镇淮楼上撞铜钟,一般是地方最高官员撞第一响,接着就是地方名流,还有青壮年一个个撞,一般要撞108下,以祈天地,保佑众生。这种盛况到了日本鬼子侵占淮城后,才慢慢消失了。

淮城过年时还有许多旧规。比如除夕不关灯。要说吉利话,要守岁,不要扔垃圾,不吃稀饭,不讨债,不串门,不扫地,不吃药,不借钱。吃鱼要留下鱼尾,以祈年年有鱼(余)。如果不小心摔碎器皿,则说“碎(岁)得好,碎(岁)得好。岁岁平安”。不用刀、剪,不煮新饭,只吃除夕剩下的饭菜,不吃烤物,如烙饼之类。还有就是年初一吃了汤圆后,即可出门拜年了。遇人都抱拳连称“恭喜发财”等吉祥语。拜年的人如上门,一般主人都会以糖果、糕饼、花生、瓜子以及烟招待,一定要让客人吃一片大糕,以示年年登高。如果有人患眼疾,须向眼光娘娘许愿。从除夕到二月二,晚上观天灯酬谢。

好多旧俗随着时代变迁,时光流逝,慢慢都消失了,只留下记忆而已。如送灶神、点天灯、拜眼光娘娘等。现在禁放烟花爆竹,到了除夕夜一片静寂。但现在除夕夜又多了一个项目,就是一家人围在一起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

到了正月初五,俗称“过小年”,一般人家一清早去上祖坟,烧纸钱、祭祀祖先。然后也要吃汤圆。初五为接财神日,店铺从子时接财神。鸣放鞭炮、爆竹。点燃松盆。盛两碗汤圆(元宝)奉敬财神。商店多在此日开市。开市头一笔生意,所售货物须用红纸包好,供在财神前,以求生意兴隆,财源茂盛。到了晚上还要吃财神饭。这些风俗也早已不存在了。但到了初五以后,盛行吃“年酒”,请酒对象多为新婚夫妇及亲朋好友。此俗现在仍在流行。

2024年为龙年,按天干地支相配为甲辰年。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国人都称自己为龙的传人,这应是一个吉祥之年。在此祈求天佑中华,龙年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