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4年02月06日
果盘里的新年
阅读数:439
朱 辉
回忆童年,老婆总说穷怕了,连话梅都没吃过。对此我予以了纠正,这可不赖穷。她的童年处于80年代,那时候即便“万元户”在武汉也很难买到话梅,许多人甚至没见过。我们想吃,都得托去上海出差的亲戚带。那时在武汉能够买到类似话梅的零食只有三种:“树皮”(杨桃制成)、“鼻屎”(盐津枣)和山楂片,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多了一样果丹皮。相比之下,果丹皮算是最好吃的,却也不如话梅。
上世纪80年代有一点和如今一样,过年时每家每户的桌上都会放一些果盘。除了瓜子、花生,便是“四大金刚”——翻饺、京果、云片糕、麻糖。其中京果似乎是“四大”之首,“出镜率”最高。
京果怎么看都是很土的零食,何以能挂上“京”字招牌?我曾百思不解,好在后来有了网络,一搜索知道了它是清朝时期的贡品,可能当时的皇上爱吃。京果是糯米油炸而成的点心,有三个主要品种。大京果形似饱满的大花生,外面包裹雪白糖霜,俗称“银包金”。小京果形状与之相似,口感更脆,俗称“金裹银”。最常见的是酥京果,形似鸽蛋,甜得腻人。除了摆在桌上待客,京果、麻糖还被包装进礼品盒,过年时被人提着走亲访友。这样的礼盒体积大、重量轻、价值密度低,很适合当时大多数人的经济状况。记得那时有些亲戚到我家拜年,每每在楼下大喊大叫,母亲到阳台上答应。这一唱一和,周围邻居们就都看清了亲戚手里提着的硕大礼盒,面子就有了。
随着经济发展,如今拜年早已不再追求礼盒的视觉冲击力,真正爱嘚瑟的人,往往会送体积小、价值密度高的礼品。这种改变自然也体现在了果盘上,如今即便市郊人家,过年果盘里都鲜见麻糖、京果、云片糕,取而代之的是巧克力糖、蜜饯、开心果……至于话梅,早已成为90后、00后年轻人的热门零食,过年时销量更低不了。本地还诞生了一家名牌企业,出品的话梅、桃板、酱芒果……似乎比上海货更走俏。
最近三四十年,每个家庭都发生着巨大的改变。比如我们从上海移居而来,年夜饭从最初死守上海风格,渐渐已经演变为湖北菜为主,兼有一点江浙、湖南味道。这种改变源于家庭成员走南闯北,带回了各自认为好吃的做法,怎么好吃怎么做,最后成就了一桌海纳百川的年夜饭。我们并不觉得这样就忘了本,过日子就得务实,最好还能有点创新。
过年时果盘里的内容肯定还会有变化。这是必须的,新年如果不出新,老是年复一年一模一样,那还叫什么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