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4年02月19日
年味悠长
阅读数:477
邵念荣
龙吟长歌 张德娜 作
小时候,家里贫穷,人口又多。逢年过节,就像家里来亲戚,“喜鹊叫,亲戚到,大人鼓嘴伢子笑”。对家长来说,过年是一道关,所以叫年关。
平时是没有新衣服买的,到了过年才会提早扯点布料给裁缝做。凭票供应的年代,有“小孩小孩你莫哭,派你布证一尺六”的说法。姊妹多有一个好处,平均养育成本较低呢。一条裤子,老大穿了给老二,老二穿了给老三,“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除了老大,谁的衣服没补丁,谁就得父母的宠。做父母的,也想把“一碗水端平”,没那个条件。
蒸馒头是件很严肃的事情,不能说一些不该说的话。孩子一高兴就说大白话,一不小心说错了就会挨打,说是提前给“压岁钱”。也不仅是蒸馒头,进了腊月,直到整个正月,都要谨言慎行,不能说“完了、没了”之类的话,更不能“能人多劳”,打碎碗碟,或是其他可能带来“晦气”的事情。也许是图个节庆,穷人无灾就是福啊!小孩的嘴哪能管得住,所以,请人写春联时一定要写上“童言无忌”,或是“姜太公在此,百言无忌”。据说,女人是“阴口”,也不宜多说话。
到了除夕,要贴好春联,搓好汤圆,然后用红纸封好门后守岁,等待新的一岁的到来。那时候有三十晚上爬门头的说法,有说是矮个子可以长高,还说小孩子可以管住以后尿床。
有一年大年初一清早,母亲正准备去煮汤圆,发现汤圆不见了一大半,仔细一看,才知道是被老鼠搬走了。老鼠调了“兵力”,可能忙了一个夜晚。贫穷的光景,老鼠也来凑热闹,过个年不容易。据说,那一年,家里运气果然不好。过年,特别是年初一清早发生的事,是否带有全年运局的某种预示,不得而知。
同样是大年初一,刚放完鞭炮,一家人吃完汤圆。自家养的猪从猪圈里跑了出来,到人家的麦地里“开荤”。父亲带着四姐、五姐一起去追赶。麦地里积雪泥泞。父亲跑得急,一个趔趄摔了一跤。冬天衣服穿得多,父亲那一跤跌得并不重。然而,就在那一年,父亲生病了,四姐也生了病。本来生活就很窘迫,加上接连有人生病,那一年,家里人没过几天安宁的日子。
我初中没读完的时候,父亲已经退休了。住在乡镇卫生院门口的宿舍,顺便开了一个窗口,卖点日用品。怕有小偷,除夕夜里,父亲安排我“值班”,连续几年我一个人在医院家属区度过了除夕之夜。我远远地看着别人家升腾的烟火,听着邻居家欢聚的碰杯声。热心的护士姐姐叫我去她们家看春晚,给了我些许温情和安慰。
年初一的清早,被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吵醒,我步行几公里回老家吃汤圆茶。沿路看到家家户户门前的鞭炮碎屑,人们挨家挨户祝福新年,大姑娘小伙子开始结对上街市。从集镇到村组,我可以留意观摩不同人家的各色春联,大多是手写的,大多出自村里的“土秀才”之手,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天增岁月人增寿,神受香烟人受福。当然,那时还有人沿用中国第一副对联,那是后蜀孟昶撰写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家里条件因为我的工作发生了根本变化。馒头不用蒸了,姐姐们家里做好顺便送过来。糯米面、炒米也是姐姐家里做好送过来。豆腐准备两天的就可以了,随时可以到菜场去买。肉坨子也是街上专门可以买到的,也可以买现成的肉馅自己家里做,油炸或者是水汆。至于糕果瓜子之类,也是提前在街市上买好就可以了。到了年初二,姐姐们还是一起回娘家拜年,和睦了很多,大家都开心,喝了酒也少了争执。
过年,已经不是简单地度过年关。亲情需要走动和包容,岁月让人逐渐懂得珍惜。
写春联、贴春联,寄托着我对美好生活的祈福和对父亲的深切的怀念。直到现在,我每年都会贴春联和挂浪。在一首诗歌《挥春,让我想起您》中我写道:
“每逢辞旧迎新的时节/在千家万户忙年的时候/挥春,让我想起您/想起您手把手教我的场景。您买来全开的大红纸/铺平、剪裁、折叠/四言、五言、六言/您用生锈的刀,刻出挂浪/您用私塾先生的欧颜笔法/写下,神受香火人受福/写下,青菜豆腐保平安/写下,童言无忌,六畜兴旺……”
在老家过了28个年。成家后,带着父母在我工作的那个城市只经过一次过年。
在淮安大治路和引河路交界的北京新村单元楼,那是我新婚后的第一个春节。我接父母二老来一起过年。本属同一座城市,过年的基本风俗都是按照老家的。能买的都从超市里买来了,煤气灶替代了蜂窝煤炉,更是少了农村柴火灶的烟火气。
我经常想起乡下过年前的热闹场面。自己家杀猪在当时可谓蔚为壮观。通常是几个壮汉把猪捉来,按住,杀猪的对着猪脖子一刀捅进去。一声低沉的嚎叫,又仿佛深陷绝望的一声叹息,猪就一命呜呼了。
那时候没有统一屠宰政策。家里自养的猪自家杀,一定是条件非常好的家庭了。即便是亲戚朋友分猪肉,也基本不是白送的。不管如何,过年能杀一头猪,一定是年味十足,足以令人垂涎三尺!
自从来到广东,已经二十多年没回老家过年了。不能回老家过年自有遗憾,可是真正回去过年,也已经不习惯。南粤的冬天一开始已是春天,因为暖和,常常“暖不思楚”。有了孩子,也许“家”就真正变了,原来的家变成了“老家”。
广东有自己的“年味”,城市也有自己的讲究。橘子树是一道风景,上边挂上琳琅满目的利是封,临街的利是封大多是空的,单位内部的也许会放上小面额的现钞,或者一些祝福语,即大吉大利之意。
南粤的城市基本都是花的城市,不只是广州的花都。过年前夕各个城市都会举办迎春花市,“红运当头”、“一帆风顺”、金钱树、富贵竹等寄寓好意头的奇花异卉和绿色植物争芳斗艳。
北方的年夜饭都是在家里吃的,也许我的记忆还是在农村。南方城市的年夜饭大多设在饭馆,如果不是提前预订,到时只能“打游击”,还找不到合适的口味。饭馆的档次当然有高有低,据说广州的年夜饭最贵一餐近30万元,朱门酒肉“贵”,风雪夜归人啊!
过年总是离不开压岁钱。不过,北方叫压岁钱,广东叫利是。利是又称“利事”,也取其大吉大利﹑好运连连之意。利利是是,也许是顺顺利利吧,利是不像压岁钱实在,大小不论,又比较普遍,一元钱不嫌少,上万元也不怕多。一般是长辈给晚辈派,上级给下级派,已婚的给未婚的派。未婚的收利是“通吃”,哪怕你自己是领导。南方利是是很热闹的,可以主动“兜”,脸皮厚点没关系,派的人高兴。如果该你派利是,一时没准备,赤裸裸的钞票也可以。利是派发也有“有效期”,可到元宵节。
微信把民间的艺术创造发挥到极致,手机诗歌、小说都通过这种方式衍生了新创作手段。平时的段子是妙手偶得,过年的信息则是群体创作。
“经典”的信息总是转来转去,转来转去后不知谁是原创。原来不知是谁发的,现在大多署名了。好的内容似乎越来越少,但又何妨?
北方的农村平时爱串门,过年更是集体“大串联”,似乎够热闹。城市没有那个规模,但也会亲朋好友走动,挨着请客,似乎“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南粤的城市多少受香港影响,或者说受西方影响,平时关心个人私隐,也不在家里宴请。尤其过年这样的节日,把空间和时间充分留给自己和家人。
南国没有冬天,过年,就是过春节,恰如其分。窗外绿树盈目,偶尔听得小鸟欢快的歌声。宅在家里,独享一方宁静,看书、听音乐、练书法、写一些散漫的文字,消消停停地过着似乎缺乏年味的生活,那也是另外一种味道。
尽管每逢节日都有外出旅游的冲动,可是一想到拥堵、排队和行程中的诸多不便,就打起了退堂鼓。一大家人去国外显然是奢侈的,也不太方便。中短途的高铁票早就售罄,实名了,听说还有很多人钻了空子。自驾吧,高速免通行费,可一想到拥堵是高概率事件就望而却步。就在周边的城市,晃晃悠悠的车程,用心品味一下身边的风景。人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却对身边的美好视而不见或熟视无睹。
面对这样难得的长假,需要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在匆匆的行旅之中,独享寂寞何尝不是一种境界。余生还长,何必慌张。静下心来,慢慢过年。所谓宁静致远,人生的路,不管远近,无论顺逆,也不问平坦还是崎岖,都是要与人相伴的。与家人安安静静地呆在一起,在哪里其实并不重要。
在异乡过年,老家的风俗能免就免了。没有鞭炮的连绵声响,一切安静而祥和。没有热闹喜气的年味,但内心却是受用的,这种感受也许与年龄有些关联。睡觉睡到自然醒。抛却工作和生活琐事,在小区里走走停停。紫荆花已经次第开了,不是很热闹,但鲜艳欲滴;夹竹桃正在卯着劲儿,这“红颜杀手”正在孕育花季的来临;最是那绿草丛中几朵紫红的小花,有淡淡的香味。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如果不是驻足留意,也许根本不会发现无名小花的美艳和清香。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花儿,不知道从何而来,却孤单地、执拗地生长,勇敢地绽放,向着遥远的天空,随着无情的风雨,不在乎有谁关注,乃至无人问津,自生自灭。这样的花儿,多像芸芸众生中的我们啊。
过年,在一座移民城市,车少了,路仿佛宽阔了许多,心情自然比平日敞亮舒畅了许多。在这群山如黛、绿树掩映的城市绿道上步行,空气中布满甜丝丝的味道。坐在小湖边,凝视水平如镜的湖面,扔一颗小石子荡起一圈儿时记忆的涟漪。
过年,放慢脚步,沉下心来,才发现我们的近旁到处都是曼妙的风景,脚下的土地如此柔情,绿树和小草缠绵着爱意,湖面氤氲着无限缱绻,远处的群山演奏着和谐的乐章。
过年,宅在家里,倾听内心的独白。轻声慢语地说话,慢条斯理地生活,心平气和地梳理新年的工作,好好珍惜难得的拥有,慢慢咀嚼和享受一段难得的慢时光。岁月静好,年味悠长,一切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