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4年02月29日
淮安北乡土语探源
阅读数:2523
余潮洋
1950年,农村劳动的情景
1961年,我出生在淮安县徐杨公社,即现在的淮安开发区徐杨街道。由于地处淮安城北面,民国以来至建立淮安开发区前,这里泛称淮安北乡。
淮安北乡由于城市化的推进,一些方言土语正在消失。如今,你如果冷不丁讲一句土话,不要说外地人,就是土生土长的本地年轻人,也是一头雾水。
下面列举几个与人们生活休戚相关的土语词汇并尝试进行一番解析。
一、追野
徐杨北枕废黄河,是古淮河山阳湾的腹地。这里的原始村落,人们逐水而居。在广袤的田野上,春夏满目葱茏,秋冬一派苍茫,是野生动物理想的栖息地。
追野,顾名思义就是追逐野生动物。从前,这里田野飞禽走兽到处出没。人们见到野鸡、野兔、獾、刺猬、鹌鹑等都有捕捉的冲动。众人追野,人声鼎沸,围捕惊慌失措的动物,让人倍感紧张、刺激。于是,追野又成为旧时人们的狩猎娱乐活动。
我在五六岁时见过众人追野的场面。当时是春天,大人在生产队田间集体劳动,我们小孩在附近玩耍。突然,远处空旷的田野,一群人叫喊着向我们飞奔而来。小孩不懂事,以为生人来打架。大人说不要怕,是在追野。只见一只飞奔的野兔被一群人追赶。
随着语义的演化,“追野”一词,现在变成了委婉的疑问词,意“干吗”,是熟人之间碰面时打招呼的问候语。如熟人碰面问:“追野去啊?”答:“不追野,喊匣子吃饭。”或干脆回答:“喊匣子吃饭。”有时争吵起来也会以挑衅的口气问:“你想追野?”
现在,土语“追野”变成了淮安城乡通用的方言,可见这个词起源早,生命力强。
二、鬼神坛
小时候兄弟姊妹吵闹,妈妈回家后总是发火道:“家里一天到晚像鬼神坛。”虽然年幼不知“鬼神坛”为何物,但根据当时的语境,我能推测大人讲“鬼神坛”的语意。
其实,鬼神坛是祭祀孤魂野鬼厉坛的俗称。古人认为:“孤魂野鬼常怀怨气,如不加以安抚,容易化为厉鬼(恶鬼),作祟影响地方。”《春秋左传》曰:“鬼有所归,乃不为厉。”明初,洪武皇帝下诏令全国地方设厉坛,祭无祀鬼神。于是,府州设“郡厉坛”;县设“邑厉坛”;里社设“乡厉坛”。规定厉坛建在城的北边,淮安的“郡厉坛”建在河下莲花街;板闸附近有个鬼神坛,估计是凤里乡的“乡厉坛”。
对无祀鬼神一年三祭,分别是清明节、七月半、十月朔日。是时,地方官员率众在厉坛举行祭祀仪式;失踪者亲属为死者招魂;还有人趁机向城隍爷雕像告殷状。祭祀现场的景象是吹吹打打、吵吵闹闹、哭哭啼啼。
厉坛祭祀制度在清末逐渐废驰,“鬼神坛”这个土语现在也基本失传。
三、充军
淮安北乡骂人土话“充军”,与古代发配犯人到边远地区带有惩罚性质的“充军”意思不同,它含有辱骂色彩,意思是“乱跑”或“去不该去的地方。”如:“找你半天,你到哪块去充军的?”小孩足踩人家庄稼则会遭恫吓:“再来充军,打断你的腿!”
北乡没有开发前,“充军”这个词不绝于耳,细究起来,可能要追溯到明朝的卫所兵制。淮安是经济战略要地,明初,设淮安卫、大河卫屯驻军队。卫的编制是5600人,军士家属随军,均为军籍,可谓“一人当兵,全家入伍”,世袭罔替。所有现役军士,主力屯田,其余守备,军饷主要来源为屯田收入。
山阳湾是兵马走廓、洪水过道。在宋金对峙时期,这里就是人烟稀少,土地荒凉。《乾隆淮安府志》第九卷漕运记载,淮安卫“其屯样田坐落山阳、阜宁、安东三县地方,共16屯伍”。可以推测,明朝淮安卫的屯田应该主要集中在涟水、淮安北乡之间,废黄河两岸。据方志记载,山阳有淮安卫的马草场一处,地点应该就是现在的徐杨马厂(场)。
军籍受歧视,一般民户更视军户为“贱民”,不愿自己的子女同军户联姻通婚。直到现在,许多北乡人根据传说都认为自己是苏州阊门移民的后裔也就情有可原了。
充当军户是淮安北乡移民世代的痛,越是痛的地方越是会被人揭伤疤,因此,土语“充军”骂人是有杀伤力的。
以上是一家之言,难免失之偏颇。抛砖引玉,希望得到有关专家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