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4年03月05日
剪纸
阅读数:666
张士旺
《淮安区报》2月29日以《车桥剪纸:剪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题,对淮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车桥剪纸作了报道。据介绍,车桥剪纸具有构图单纯、造型冼练、线条明快、形式优美的艺术特点。报道还专门介绍了车桥剪纸非遗传承人曹晓平这位朴实专注的乡村“守艺人”,用一把剪刀传承中华剪纸技艺,用一幅幅精妙绝伦、寓意丰富的剪纸,寄托着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读后令人钦佩。
剪纸,又名刻纸、剪花,是我国一种独特的传统民间艺术,现已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艺术剪纸协会创始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特邀研究员卢雪女士说过,剪纸是一门“镂空的艺术”,既古典又现代、既有空间感又有想象力。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剪桐封弟”的故事,记述了西周初期,成王将梧桐叶剪成个玉圭的图像赠其弚,封姬虞到唐国去当诸侯。这是我国有关剪纸的最早记载。汉代,我国已有了用金箔剪成的“剪纸”。我国现存南北朝的“对马团花” 剪纸,是全世界最古老的剪纸实物,出土于新疆高昌古墓。汉、唐时代,我国民间妇女还有使用彩帛剪成花鸟贴在鬓角为饰的风尚,后来发展成在节日里用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和人物图样贴在窗户上(叫窗花)、门楣上(叫门签)作为装饰。古代,每逢正月初七“人日”时,人们便剪下色绢、金箔作人形、花形,贴于屏风或发饰,同知己相互问答,好似现代人送贺年片。
剪纸艺术的特点是构图单纯,造型洗练,线条明快,黑白分明,形式优美,富有装饰情趣。郭沫若在《剪画选胜》中写道:“曾见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浑厚,今见南方之刻纸,玲珑剔透得未有,一剪之趣夺神功,美在民间永不朽。”
我国剪纸艺术主要流行于陕北的延安、安寨、绥德、靖边,关中的凤翔、岐山、周至、永寿、大荔,重庆的北碚、堰兴,江苏扬州、邳县等地。我国各地剪纸作品有不同的艺术风格。西北的粗犷淳朴而古拙,浑厚而豪放;江南的妩媚纤柔,洒脱明快而秀丽;华北的多粗豪劲健;广东的富丽辉煌、剔透玲珑;山东的题材广泛,生活气息浓厚。
剪纸,主要作为欣赏性装饰品。按照我国风俗,春节要贴门挂,结婚或有什么喜庆事,都要剪对喜字贴起来。另外,剪纸还用于元宵、清明的花灯、祭品等纸扎器饰以及领花、鞋花及绣品花模等。剪纸除作为装饰品外,还深入到文艺作品的插图、连环画、书籍装帧、邮票、年历、舞台美术和电影动画片等各个方面。
剪纸始于中华,遍及全球。近百年来中外涌现出了一些神剪妙刻的剪纸大师,如河北蔚县南张村的王老赏、江苏扬州的张永寿、法国野兽派的代表画家亨利·马蒂斯等,都是人们一致公认的剪纸大师。
在我国,剪纸“巨无霸”当属2003年在南京展出的《清明上河图》,长38米、宽1.8米,被誉为“中国第一长卷民间剪纸”。它是山西汾西剪纸世家陈汉平夫妻及徒弟3人用了两年半时间才完成的。生产剪纸最久的地方是扬州,早在盛唐时期,就有剪纸艺人卖艺于市。1946年,美术家江丰和诗人艾青在张家口印了一册陕北的《民间剪纸》,印刷不多,作为赠品,这是我国最早出版的剪纸集。
如今,我国剪纸艺术有了进一步发展,产品还行销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不少地方还成立了剪纸协会并每年举办剪纸艺术节以交流提高剪纸技艺,2007年4月7日,中国剪纸博物馆在扬州正式开馆。2010年,重庆剪纸与河北、陕西等地剪纸作为中国剪纸联合申报项目,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审批,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了。
值得一说的是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南京大学的高级美术师陈竟先生为研究、推广剪纸艺术作出了突出贡献,在他与美术界同仁共同努力下发起并筹建成立了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隶属于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还策划创办了中华剪纸函授中心和《剪纸报》,另外,由陈竟先生主编的《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研究》一书,也具有很高的史料和理论价值。
令人欣慰的是,据《车桥剪纸:剪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报道介绍,车桥剪纸作为淮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当地政府加大了传承发展力度,以让车桥剪纸走得更远、更久。
入山眺奇峰 巫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