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4年03月12日
我区“四个坚持”擘画大运河百里画廊“醉”美风光带
阅读数:497
通讯员 刘学君
淮安是一座因水而兴、因水而名、因水而盛的历史文化名城。淮安区在全市乃至全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更是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肩负着“让古运河重生”的现实任务。近年来,淮安区积极做到“四个坚持”,全力擘画全市大运河百里画廊“醉”美风光带。
坚持项目为王、厘清轮廓。我区以项目为抓手,突出重要节点项目先行、成熟项目先行、基础设施项目先行,围绕文化文脉、水韵水系、路网生态、民生改善,反复论证,编制落实了2021年度百里画廊建设30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近50亿元;2022年度百里画廊建设28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近150亿元,打造最具特色的生态走廊、文化长廊、产业联廊和幸福画廊,统筹推进“一轴两带四湖一垠一镇”建设。目前已建成汇行广场、灯塔广场、勺湖西北角游园、滨河大道等23个百里画廊节点项目,其中省级重点项目全国青少年思政教育基地已于2022年8月20日提前竣工,新安旅行团历史纪念馆2021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示范基地,被共青团中央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河下古镇文化商业街改造提升、河下北入口提升等省市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全面超序时,进展态势良好。萧湖旅游度假区项目入选2023年度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产业发展类)项目名单,博里农民画苑、复兴瓷艺河下工作室等新业态2023年顺利入驻河下古镇,淮安掼蛋主题博物馆、河下灯市等新元素、潮业态层出不穷,引爆文旅市场。2024年,我区再次编排了施耐庵、罗贯中著书处旧址周边环境提升工程、河下古镇南入口整治提升工程等6个大运河百里画廊重点项目,“四湖一垠一镇”相互呼应、连成一体,“四廊”“四态”“四美”轮廓已逐渐清晰。
坚持宣传造势、凝心聚力。我区聚焦大报、大刊、大台、大网,重磅推介一批反映淮安区大运河百里画廊建设最新成果的宣传稿件。三年来,我区累计有50余篇文章先后被《人民日报》公众号、人民网、新华网、交汇点新闻、学习强国等省级以上党政主流媒体刊登报道,大运河百里画廊淮安区段知名度、美誉度得到“阶层提升”。注重运河城市形象外观宣传,按季度开展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标识系统(淮安段)巡查,让具有淮安区特色的运河文化标志成为宣传城市形象的独特LOGO。与中央广播电视台、中数集团等国字号单位鼎力合作,拍摄一批以电影《安国夫人》《枪不打四》为代表的反映淮安区运河文化的文艺作品,让古城淮安的运河名片叫得更响、传得更开。摄制《大运河口述史》《河下夜市赋》《歪果仁游河下》等一批独具特色的纪录片、短视频,对运河文化遗产进行活态传承,引领时代潮流。
坚持惠民利民、提升温度。我区围绕市委市政府“让大运河真正成为淮安高质量发展的致富河、人民高品质生活的幸福河”的要求,大力推进民生实事项目建设。在大运河沿线打造生态河道85.55公里,提升农村公路30公里,改造农村户厕超万座,改善农村住房条件2047户,建成省级绿美村庄4个、美丽宜居乡村48个、市级特色田园乡村8个;新改建市政道路10条,改造老旧小区60个、后街背巷10条,搬离D级危房236户,交付安置房4688套;实施永怀路提升工程,新建城市游园10个,新增绿地面积80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1.83%;发放富民创业贷款1.17亿元、脱贫人口小额信贷3.52亿元,建成2个标准化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城镇新增就业超6000人。完成360户困难家庭适老化改造,累计发放救助金2.51亿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到每人每月208元,1.69万被征地农民纳入社保;城乡居民医保覆盖率达99%。
坚持向上争资、突破瓶颈。我区加快补齐发展资金短板,千方百计掌握发展主动权。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百里画廊基础设施提升工程首批政府专项债券于2023年10月底正式获批发行,涉及资金1.5亿元。第二批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百里画廊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政府专项债券申请使用工作也在有条不紊进行中,涉及资金1亿元,将持续为项目建设注入源头活水;淮安驸马巷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项目被省发改委纳入国家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储备库项目名单,有望获得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资金2亿元,继续为全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等带来磅礴动力。正式签约总投资1亿元的蓝·数字文旅产业园项目,产业园将通过市场资源盘活利用,将河下古镇片区的老旧厂房,打造成为集数字文化、艺术会展、体育运动、网红创意等为一体的数字文化产业园区,助力淮安区文旅产业高质量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