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4年03月12日

矗立的丰碑 永远的怀念

——《大鸾归来》电视专题片拍摄散记

阅读数:647  

谈 天 邹 平

为纪念周恩来诞辰126周年,区周恩来文化研究会策划拍摄了电视专题片《大鸾归来——周恩来铜像回故乡淮安纪实》。该片采取纪实化的手法再现了周恩来铜像回故乡淮安的一幕幕感人场景,很多观众看后无不为之动容,思念之情涌上心头。

谈及拍摄初衷,会长余滔满怀深情地说:“虽因多种原因周总理终生未能回故乡,但在周总理诞辰100周年时,中央批准制作一尊周总理铜像将运回故乡安放,如果将这些感人的珍贵史料拍成电视专题片,这也是表达故乡人民对周总理的怀念与爱戴,激励更多的人在周恩来精神感召下做新时代的建设者、奋斗者。”

难寻原始资料与参与者

制作组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原始视频资料难寻找,没有原始画面这部纪实片就显得苍白无力。主创人员分别联系省、市、区电视台查找,均因已过25年了,那时使用的录像带不易保存,都无功而返。正当大家感到一筹莫展时,研究会负责人毛建中得知制作周总理铜像的中国航天科工南京晨光集团还保存着当年的录像带时,多次去南京托人找关系寻找。因该集团是军工企业,内部有严格的保密规定,录像带不得带离现场,需自带设备转录,录完后,自带设备要现场销毁。只要能找到原始资料,牺牲这一点值得。该集团按照相关规定与七个部门沟通协调,最终找到了原晨光机械厂电视台拍摄的与周恩来铜像有关内容的录像带。晨光集团欢送周总理铜像回故乡仪式、铜像设计者李守仁的采访、铜像运抵淮安、现场安装的过程,以及记者对迎接铜像群众、省委原副书记顾浩的现场采访等内容,虽因录像磁带掉粉严重,造成大部分画面模糊不清,但这些珍贵的原始资料已能支撑这部专题片的制作。

第二个难题是寻找当年亲历者难。制作组通过当地媒体、网站、多方渠道打听搜集所需采访人员,最终费尽周折找到五位知情的参与者,通过他们生动的讲述,丰富了内涵,提升了专题片的感染力。

真情讲述动人心

周恩来12岁离开故乡淮安,为中国革命呕心沥血、殚精竭虑,直到他生命的最后时刻都没能再回过这块生他养他、哺育他的沃土。

已是耄耋老人的张青山告诉我们:“那时我在纪念周恩来诞辰100周年筹委会办公室任副主任,淮安市委(原县级淮安市)就把在淮安树立一尊周总理铜像作为百年诞辰活动的一个重要事项,过程虽曲折艰难,但最终成功。”当我们告诉他筹备拍摄《大鸾归来》专题片,请他讲述周总理铜像设计制作、运回故乡的整个过程时,还在上海准备做眼睛手术的张青山很爽快接受,他还在电话中一个劲地称赞说,你们做的这件事很有意义,在淮安树一尊周恩来铜像,是回归,是怀念,也是圆梦。为了拍摄需要,他在凛冽的寒风中站立许久,毫无任何怨言,讲述时不厌其烦地反复动情讲述,把总理那思乡怀旧、淮安人民期盼总理回家乡的情感展现到观众面前。

“总理铜像回淮安那天,出现了少见的大雾天气,10米之内不见人。然而当运载周总理铜像的卡车行驶到板闸时,弥天大雾竟神奇地飘散。”时任原板闸镇党委书记孙凤谋每每谈及此事时依然清晰如昨,记忆犹新。

“周总理是淮安人嘛,故乡人民都很怀念他。那天人山人海,道路两旁挤满了人”。当年才30岁出头沙汉民感慨地说。周总理铜像一年四季矗立在露天广场,时间长了,铜会氧化产生铜绿,定期他都会组织人员自搭脚手架,进行义务清洗铜像,让周总理的光辉形象永照人间。

1976年那个冬天,十里长街百万民众,在寒风中挥泪送别周总理。而时隔22年后的1998年那个冬天,淮江公路两侧淮安民众,却眼含泪水在呼唤:“周总理回来啦!”专题片中两个场景画面的呈现,让人感到心痛和感动。虽然画面不太清晰,但看后让我能更深刻地感受到周总理对国家、对人民的大爱,故乡人民期盼周总理归来的浓浓情感。

整个拍摄过程中,无论是立于车头周总理铜像的巨幅照片拍摄者李正林,周总理铜像吊装总指挥孙学华,还是山东临沂中学生、安徽马鞍山游客、周恩来纪念馆讲解员,他们的内心都怀着对周总理的一份尊敬和爱戴。

后期制作精打磨

“当我们接到《大鸾归来》的拍摄制作任务时,一方面深感压力,另一方面也被当事人动情的讲述所感动,我们觉得有义务、有责任将这件事情做好。”制作人员张瑜说。

周总理对海棠花情有独钟。海棠花鲜艳温柔而不妖冶,超群逸伦而不张扬,片头特写的海棠花以展现周恩来人格和人生境界的象征。

在采访当事人讲述的过程中,为保证画面质量,经常出现一个画面反复拍摄。拍摄外景时,方向东等摄制人员冒着冷冽的寒风和雨雪天,多角度持久拍摄所需的画面。除了多方寻找、整理可用的空画面外,片中还需要拍摄大量的空景画面。仅无人的铜像广场、川流不息的铜像广场、不同季节的铜像广场……拍摄人员就费了很多精力与时间。

一部专题片能被观众认可,后期制作显得尤为重要。制作时不仅要熟悉大量的视频资料和图文资料内容,还要从中仔细挑选合适的配音、音乐、画面衔接。周总理形象的关键词归结于“大爱”:对民族、对人民的大爱,而大鸾归来归结于故乡人民期盼的情怀。制作人员精心地对不同时空进行充满意味的剪裁和勾连,以不同时段的配乐来诠释情感,把周总理那亲切感人的形象和故乡人民思念之情栩栩如生地推到观众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