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4年03月12日
父亲的第二故乡
阅读数:1771
余 峰
父亲原籍镇江,1951年至1983年在淮安县(今淮安区)生活工作了30多年,淮安是父亲踏上革命征途,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站,父亲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是在淮安度过的,父亲一直把淮安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
1951年父亲从江苏省干部学校毕业,响应党的号召支援苏北,从镇江来到淮安,成为淮安县级机关一名普通干部。父亲自幼勤奋好学,热爱读书,来到淮安以后,工作之余,父亲以书为乐,以书为友,把大量的业余时间用来读书。他博览群书,既读古典文学名著,也读红色经典名著,既读哲学社会科学,也读文史自然科学,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和读书卡片。书山有路,以勤为径,慢慢书山留下了父亲勤奋好学的足迹,读书也成了父亲人生中一条成长之路,为父亲日后工作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1958年作为年轻的共产党员,组织上为了培养父亲,选送他到上海财经学院深造学习。在校期间,父亲勤奋好学,品学兼优,被选为班级团支部书记,1959年被上海市共青团评为“社会主义建设青年积极分子”。
1964年在淮安县委办公室任秘书的父亲,在一次下乡调研时,针对当时农村的实际情况,撰写了一篇关于服务农村、农民的专题调研报告,被《大公报》大篇幅报道,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1965年,未到而立之年的父亲,走上了朱桥人民公社党委书记的基层领导岗位,成为当时淮安县最年轻的人民公社党委书记。父亲上任后为尽快改变农村面貌和农民生活,带领公社干部和社员群众,团结一心,艰苦奋斗,汗流在一处,力出在一处,心想在一处,吃在公社食堂,住在农民家里,每当农忙季节,父亲和社员群众一起挥汗在田间地头。由于过度劳累,父亲的腰部扭伤,腰椎间盘突出,发病时疼痛难忍,甚至不能下床走路,只能卧床休息,一旦疼痛好点,父亲就又立即返回工作岗位。那时我们家住在淮安县城,父亲经常几个星期骑车30多里回家一次。
1980年父亲当选为淮安县县长,当时淮安县人口超百万,纵横百华里。一县之长,对父亲来说,既是重托,也是责任。古城淮安,历史悠久,文化璀璨,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出生于此。古城是一座丰碑,更是一种珍贵的资源。父亲在县长任上,尽管政务繁忙,如何使淮安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是父亲思考最多的。父亲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掘、建设为己任,始终把文化建设列入自己的重要工作日程。身为一县之长的父亲工作严谨细致,一次父亲到一个工厂去检查工作,发现该厂在老房拆迁中,一座老房的门楣上有一组精美的砖雕,非常漂亮珍贵,父亲随即派人加以保护,在恢复勺湖公园景点时,把这组砖雕移到了勺湖书院内。还有一次,父亲来到商业部门的一个仓库里,检查仓储物资保管情况,发现仓库屋顶雕梁画栋,再仔细观看房屋的结构,是座古老的建筑。父亲经过几度查询,终于搞清楚,这座老屋曾经是《老残游记》作者刘鹗当年客居淮安的住宅。经过进一步考证,此房系刘鹗的父亲于1862年在淮安购得,经过改造和装修,全家定居于此,延续到刘鹗这一代时,刘鹗在此居住多年,《老残游记》的构思和成书均在此故居中完成。后来经过库房的搬迁和整修,刘鹗故居得以恢复原貌,重新开放,古城淮安又多了一处人文景点。
父亲一生非常仰慕周恩来总理,经常给我们讲淮安民间广为传颂的周总理的感人故事,父亲从周总理的精神中深刻领悟了“公仆”二字的内涵,他也时刻以“公仆”要求自己,鞭策自己。“公仆”是父亲一生从政为人的根本动力。1983年父亲奉调赴涟水县工作,临离开淮安时父亲专门托请友人镌刻了一枚印章,“楚城一仆”。淮安古称楚州,父亲以“楚城一仆”铭志,用以在心灵深处鞭策自己。一枚小小的印章,寄托着父亲对淮安的一片深情。
曾经有人说过,人可以走出故乡,但永远走不出乡情。父亲对淮安的乡情亦如此。淮安是父亲第二故乡,淮安乡情、淮上风光和泥土芳香永远珍藏在父亲的心中。父亲离开淮安后,只要报纸上有淮安的消息,他总是认真地看,从字里行间体味着乡情;只要淮安来人,他总是问长问短,从老乡传来的佳音中分享着喜悦,父亲为第二故乡的变化感到自豪,为第二故乡的更快发展深深祝福。
流淌的岁月,记下了父亲在淮安度过的30多个春秋;运河之畔,留下了父亲“楚城一仆”深深的足迹。“楚城一仆”成为父亲人生旅途上一段值得回眸和难忘的人生经历。悠悠岁月,浓浓乡情,父亲离开淮安后,无论是到涟水、到淮阴(现淮安市),还是镇江,父亲对第二故乡淮安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永远是那样的深情,那样的眷恋,始终不变。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政声人去后。时隔多年,现在仍有不少淮安的父老乡亲还记得我的父亲,惦念我的父亲——余耀中。人世间幸福有很多种,被人惦念也是一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