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4年09月24日

一条路的前世今生

阅读数:425  

丁文富

从顺河桥头至丁姚渡口,一条名不见经传约八九公里长的镇村道路,简称“顺丁路”。这条路的东首官路、胡宋、丁姚一带,史称“姚家荡”。从“姚家荡”出发,从“顺丁路”起步,我从蹒跚学步算起,已经走了70多年。

新中国成立前,因为战乱,人们生灵涂炭,走投无路。如果去顺河、复兴等地,抑或出门办事,只能穿行于村居前后弯弯曲曲的阡陌小路。解放后,政府发动群众,由顺河向东开挖一条水渠与上游乌沙河连接,被称为四支。四支渠的水用于灌溉,推广和种植水稻;堆堤用于人们出行和交通运输。至此,顺河向东沿途几万人,终于告别了羊肠小道,走上了一条笔直的马路。

四支堆,晴天尘土飞扬,雨天路面泥泞,坑坑洼洼,步履维艰,常有三轮卡或手扶机陷进坑里,出不来,请人救援,用人力推出来。这样的路,给我造成的伤痛刻骨铭心。1992年最后一天晚上,父亲突然患病,堂弟丁文东好不容易在村里找了一辆手扶拖拉机,拉着父亲去乡卫生院抢救。不巧,因为连日下雨,路面夜里上冻,白天化冻,再次成为泥泞,手扶机实在无法行走,不得已绕道骆荡走沙土路,从骆荡村弯到医院,一个多小时,人已经完全失去了救治的机会。

“要想富,先修路”。次年,由政府投资,将顺河向东这条横贯东西的土路改造为能走汽车的石子路。心系桑梓,故土难离。那一年,为了尽快修好这条路,我主动出面,积极协调市公路、港务等有关部门,在施工机械和砂石等方面提供了极大便利。

21世纪初叶,省政府要求“发展经济,交通先行”,全面实现“村村通”(即通公路、通公交)。不久,“顺丁路”被改造成5米宽的砼路面,接着,家家门口通了水泥路,人们出行,永远告别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历史。交通便捷,货畅其流,一辆辆汽车东奔西跑,川流不息。从此,农村人生活与城里人无异,购销买卖,收发快递,有人主动服务上门。

值得一提的是,“姚家荡”的第一条水泥路,由在上海打拼的堂兄丁文亚和政府共同出资建成。当时,从“顺丁路”向南到入海道北堤,中间岔到当年的胡宋小学,这段约1.5公里的土路,一遇雨雪天气,孩子们上学十分困难,经常有小学生因道路泥泞而摔倒,或大人被摔伤,严重影响了孩子们上学和人们的正常生活。路修好那一天,人们欢呼雀跃,一致意见将这条路称之为“校亚路”。

路通了,公交也通了。坐镇村公交的乐趣别开生面,小孩哭,大人吼,无所谓。乘客都是东西庄邻居,平时各人带孙子、做家务,忙里忙外没得闲空。“百年修得同船渡”,今日同车,聊天坐车两不误。“喂,老嫂子,你这是上哪去啊?”“去城里看看孙子!”“你这身衣服不错啊,哪个买的?”“儿媳妇上回来家买的,一直没舍得穿!”“嗯唷,你那媳妇真孝顺喽!”“可不,别看人家是城里人,一点架子也没得,爸爸妈妈叫得亲着呢!”“大妹子,你那钢筋锅子里提的什么呀?”“煨的鸡汤,递城里去,孙子在淮中念书,该个星期日放假,煨些鸡汤给他补补。”“现在公交车通了,到那去方便呢。”…… 镇村班车里充满了温情,充满了憧憬,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

交通好了,市场大了。勤劳淳朴的“姚家荡”人,有的在外打拼,已成为老板或能工巧匠;有的在家种地,已成为种粮大户或养殖能手,生活丰衣足食,丰富多彩。“姚家荡”,如期实现了全面小康,几乎所有人家都住上了两层或三层小楼,不少人家还在城里买了房子,陪小孩在城里读书,以前那种低矮潮湿的柴芭房、土坯房、“丁头嘴”房子,早已销声匿迹。交通发达,人们见多识广,思想开放。一遇逢年过节,西装革履、涂脂抹粉的男男女女,纷纷从全国各地赶回来,与家人团聚,推杯换盏,把酒言欢。

不久前,“顺丁路”再次提档升级,由5米宽的砼路面改造为6米宽的柏油路,路面平整如镜,开车比行船还稳。如今的“姚家荡”,智慧生活,大数据时代,悄然兴起。很多事情,坐在家里拿着手机一键搞定。代步工具现代化,80%以上人家有了小汽车,甚至有的人家还不至一辆、两辆。“顺丁路”已接入国家水、陆、空、铁交通网,人们走南闯北,说走就走,无论去国疆边陲,还是到北上广深等大中城市,都可以朝发夕至,甚至当日返。

交通的长足发展,给“姚家荡”插上了腾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