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4年09月24日
英雄村的变化
阅读数:404
骆洪宾
走进朱庄村口,一组英雄人物的群体雕像首先跃入眼帘。长方形的基座上,鲜艳夺目的党旗迎风飘扬。基座正面,上书五个金色大字“朱庄五英雄”。基座背面,镌刻着他们的生平简介。“一村五英雄”,是朱庄村人的骄傲与自豪。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淮安县民兵联防大队发动朱庄村老百姓保卫家园,扺抗外敌,组建了一支近50人的朱庄联防队。五位英雄中,既有解放前牺牲的烈士,也有解放后牺牲的烈士,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为共和国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建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这五位英雄是朱国忠、刘天孝、仲湘成、阙云松、朱洪志。
正午时分,阳光炽热而灿烂,五位英雄人物的身上熠熠生辉。此时,仿佛看见一股浩然英气在弥漫升腾,萦绕于天地之间,让人肃然起敬。我凝神注视着五位英雄的塑像,心中思绪万千,久久地不愿离去。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为了传承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朱庄村自筹了近五十万元的资金,收集、整理了大量的老照片和旧时实物,建了一座“村史展览馆”。
朱庄村史展览馆,是一座陈年老屋,并排三大间,前有一个农家小院,青砖黑瓦,木质门窗,一对大红灯笼悬挂在屋檐下,正门两边贴着一副红色对联,散发出历尽沧桑的古老气息。它与村庄上漂亮气派的两层楼房相比,显得低矮而老旧,好像一位孤独的乡村老人,寂寞地守望着岁月的变迁。
村史馆分为“红色记忆”与“农耕文化”两个展厅。第一展厅里,土墙壁上挂满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时期的珍贵图片,顺沿墙边的陈列柜上,摆放着土枪、地雷、大刀、手榴弹、子弹头、马灯、旧军装、草鞋等实物,展示了当年朱庄村人民参加革命斗争的历史轨迹。第二展厅是老屋前的院落,四周回廊相通。墙面上,用老照片和文字组合,介绍当地的农耕文化和乡土风情,复制了当年打夯、割麦、交公粮、踩水车、插秧等旧时场景。小院墙边,依次摆放着农耕工具和日常生活用品,有石碾、连枷、水车、铡刀、水井、秧船、风箱、扁担、草绳、大锅灶、小推车、油布伞、老牛拉过的木铧犁……
这些老物件,都是过去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已非常少见。它们是农耕文化的传承,是村民们对最美回忆的期许,是挥之不去的乡愁。
村庄优美的风景可以不看,“特色农产品体验馆”却非去不可。多年来,朱庄村依托土地资源,引导广大农户开展特色农产品种植,将绿色农业放在首位,创建优秀的产品品牌。村口大路边,有一个“特色农产品体验馆”,它是由江苏省警官学院工会捐建的。进去一看,犹如一个小型的购物商场。货架上,绿色无公害的食品琳琅滿目,件件包装精美,商品介绍简洁明了,供村民和外地来的游客选择购买。品种有:小玉米、小西瓜、玉米须茶、鹌鹑蛋、金银花等。“一藤一瓜,只做头茬”,这句小西瓜的广告词流传甚广。
产品走上市场,必须开发销售渠道。朱庄村借助新媒体网络平台、依靠乡贤和社会人士、邀请名人代言、聘请归侨朱洪宇担任市区郡主家食品店总经理、“复兴小玉米”网上直播带货、社区团购及体验式消费等模式,全面推进。小玉米产品的营销推广,得到了中国新农人联合会的支持,对方提供专业策划团队,从产品选种、种植、田间管理、收获、包装、营销等方面全程跟踪。体验馆内,有朱庄村特色农产品直播间,主题是“助农行动,直播带货”。
乡野沃土之上,一个英雄村庄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巨变。朱庄村精心打造“红色记忆、农耕文化、绿色田园”三张亮丽的名片,成为远近闻名的“最美村庄”,为乡村经济振兴注入汩汩源头活水,带来无限的动力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