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4年12月12日

江淮狼兵武锋军

阅读数:1161  

王卫华

古代楚州城

古末口遗址博物馆内武锋军雕像

宋代城墙遗址

龙年第一天,古末口遗址博物馆在淮安市淮安区开馆,展陈中突出了两宋的城池、武锋军和统帅陈敏。城池在战争中的作用如何?武锋军的战力如何?陈敏何许人也?

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设立武锋军。宋孝宗初(1163),陈敏被任命为督府武锋军都统制,驻军楚州(今淮安市淮安区)。有说陈敏为武锋军首任都统制,武锋军与金、蒙、元等强敌一共战斗了118年。

陈敏是谁

陈敏父亲叫陈皓,江西石城人。石城为县城,位于江西东南,赣州东北。南宋高宗建炎末,江西人李仁功聚众占山,祸乱治安。陈皓因会武功,应征入伍,参与剿匪。战斗中立有战功,授官承信郎。承信郎为从九品,但陈家由此可算作将门。陈敏出生后,长成六尺男儿,骑马射箭尤其精通,一入伍就授予了低级武官忠靖郎。有一天被御前中军统制杨存中看中,推荐为阁门祗候。阁门祗候看名称似掌礼仪的官名,但宋代官名与职责是相分离的,授予你一个官名,是给你一个荣誉和俸禄。阁门祗候是从六品至正五品的官,也就是说陈敏可以享受这个官衔带来的俸禄,但不需要去掌礼仪方面的事。换言之,陈敏进入了中央禁军,但要有所作为,还要等机会,看授予他什么实职。

机会来了。当年福建闹海盗,朝廷在福建招募三千当地青壮年,组成左翼军,设总部于漳州,任陈敏为统制。有了实职的陈敏,闻盗出击,破贼无数。一日,驻守在赣州城的齐述叛乱,聚众数万,并准备向南进攻。此时陈敏的兵力只有三千,明显敌众我寡。但他想,现在朝廷兵马未到,齐述叛军要是从赣州出来,杀向江浙、湖南、福建和广东,那南方百姓就要受苦了。于是他不等朝廷下令,率仅有的三千人马,急行军七天,到达赣州,将赣州城团团围住,并大布疑阵,使得齐述叛军不敢出城。一月后,朝廷大军赶来,镇压了叛乱。陈敏这次立了大功,授右武大夫(正六品),封武功县男,并任命为兴州刺史。兴州,今天的陕西略阳县,是南宋川陕战区的重镇。

绍兴三十一年(1161)五月,金兵开始南下攻击南宋。此时陈敏在京湖路招讨使成闵手下任马司统制,驻军于荆、汉之间。

绍兴三十二年(1162)六月,高宗让位给养子赵眘,是为宋孝宗。宋孝宗有心作为一番,遣太尉李显忠北伐。同平章事兼知枢密院张浚(通俗说就是宰相)让陈敏率军同行。陈敏指出夏天不宜出兵,但张浚不听,让他率兵进至泗州(今淮安市盱眙县)。后来战势果如陈敏所料,李显忠率宋军刚到符离集(今隶属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离泗州约200公里)即失利。陈敏马上加强泗州城的防务,守住了淮河边抗金的前线要塞。不久宋金议和,朝廷让他率军退守滁阳(现安徽滁州市)。这时他又指出,滁州离前线很远,构不成战略支撑。他提出只能退军高邮(现属江苏扬州市)。朝廷采纳他的意见,陈敏率军到了高邮,并任命他武锋军的都统制。

果然,金兵又来进攻江淮。陈敏率军与金兵在射阳湖(在高邮北)大战,火烧金兵战船,金兵大败退走,一直退到沛县(今属江苏省徐州市)。

乾道元年(1165),陈敏官升至宣州(今安徽宣城市)观察使,正五品,远离了抗金前线。陈敏不愿意过安逸享受的生活,请求率所部兵马,再去高邮驻守。朝廷便任命他为光州(今河南潢川,南宋时期是接近金国的边防重镇)观察使、都统制兼知高邮军事,并拨了筑城和屯田费用。陈敏到高邮,修筑起高大城墙;又在宝应至高邮沿线,按原有的地点作石闸12所,保证了运河的通泄,运输畅通。

乾道四年(1168)陈敏官至左骁卫上将军,进入朝廷中枢。有官员见金兵多从淮河的清河口(今淮安市淮阴区马头镇)登陆,上书称应在清口屯兵设防。宋孝宗询问陈敏意见,陈敏说,淮河是南宋与金国的分界线,长二千余里,河道通北方者五条,即清河、汴水、涡河、颍河、蔡河。金军到淮后,想进入南方入长江者,就只剩了楚州(今淮安市淮安区)运河一条道了。当年后周的周世宗就是从楚州运河进入长江,攻灭南唐的。因此,设防清河口没有决定性作用,应当加强城防建设的是楚州。听了这番分析,朝廷让陈敏第三次驻守高邮,与楚州守将左佑一同守卫楚州。左佑去世后,陈敏就移驻到楚州城里。到楚州后,他加固楚州城墙,城墙外还刷了石灰。这时的楚州真正成为固若金汤的雄藩,金国使者来到楚州,看着楚州“雉堞坚新”,箭楼高耸,竟直呼为“银铸城”。

陈敏就是这样一位赤胆忠心的将领,最后在武锋军都统制兼楚州知州、光州观察使任上去世。朝廷追任他为庆远军承宣使(按宋官制为正四品)。

南宋兵制与战区

兵制。北宋的正规军为中央禁军。北宋灭亡,高宗赵构建南宋,中央军叫屯驻大兵,因其屯驻前线而得名。最后由屯驻大兵形成由刘光世、韩世忠、张俊、岳飞、吴阶五帅统领的五支大军。绍兴五年(1136)改称行营护军,分前、后、左、右、中,韩世忠统率的部队叫行营前护军,岳飞统率的部队叫行营后护军。

朝廷直接掌握的另一种军队叫新军,不与屯驻大兵相隶属,驻南方各要地。驻楚州的叫武锋军。还有泉州左翼军、赣州右翼军、循州摧锋军、潭州飞虎军、扬州强勇军、神劲军等十余支,受驻地文臣节制(往往由武官兼了当地文官)。楚州武锋军,分为四军。乾道时,镇江府御前右军3000多人并入,兵员编额为1.1万人,为当时最大的一支新军。

战区。学者周燕来著有《把浅:南宋两淮军事防御体系研究》一书,对两淮战区讲述得最为详细:

南宋从西到东,建立起川陕、荆襄和江淮等三大战区。三大战区都很重要,但从拱卫京城而言,江淮战区是重中之重。

江淮战区,指长江淮河一带的战区。淮河在,长江在。淮河丢,长江孤。自古保江必先固淮。所以江淮战区中,两淮地区又是设防重点。

两淮战区有明确的指定。周燕来先生引用《宋史·地理志》说:“两淮战区:淮南东路辖六州二军,即楚州(今淮安市淮安区)、泰州(今江苏省泰州市)、通州(今江苏省南通市)、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真州(今江苏省仪征市)、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高邮军(今扬州市高邮市)、盱眙军(今淮安市盱眙县);淮南西路辖六州二军一府,即濠州(今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庐州(今安徽省会合肥市)、和州(今安徽省巢湖市和县)、光州(今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无为军(今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县)、安丰军(今安徽省六安市寿县)、安庆府(今安徽省安庆市)。其地南达长江,北至淮河,西起桐柏山,东到黄海。具体范围是今湖北省武汉市及河南省信阳市一线以东的长江和淮河之间地区,大致包括江苏中北部,安徽中部,河南信阳市东部和湖北省黄冈市部分地区。”

两淮地形,淮东多水,淮西多山。淮东水路,四通八达,交通方便,但水浅易渡,难以防侵。南宋由此得出的防御方略是:在交通要道处多建城池。淮西山多,自可依山筑城。城的作用由此可知。

于是两淮防卫图出:“淮东路扬州为帅府,宿(今安徽省宿州市)、亳(今安徽省亳州市)、楚(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泗(今淮安市盱眙县)为要郡,真(今江苏省仪征市)、海(今江苏省连云港市)、通(今江苏省南通市)、泰(今江苏省泰州市)为次要郡。”“淮西路寿春(今安徽省六安市寿县)为帅府,庐(今安徽省合肥市)、舒(今安徽省安庆市)、蕲(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为要郡,光(今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黄(今湖北省黄冈市)、濠(今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和(今安徽省巢湖市和县)为次要郡。”(宋·李纲语)于是,在帅府和要郡、次要郡都要筑城、屯兵,在水网地带的淮东路还要筑水寨。站在南宋国都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看,向江淮战区来犯的金军有三条路线可走,一条由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宿州(今安徽省宿州市)来犯,则泗州(现淮安盱眙县)可设防抗击;从东平(今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青州(今山东省青州市)、沂州(今山东省临沂市)进入海州(今连云港市)而来,由楚州(现淮安市淮安区)抗击;由青州、临沂而来入侵淮扬地区,楚州的淮阴(现淮安的淮阴区)在清口一线可抗。

如此的抗击方略,楚州之重要,楚州驻军(含韩世忠梁红玉的驻屯大兵和武锋军)之重要可见一斑。

江淮狼兵

说完将领、兵制、战区,还应当说一下兵员的特性。武锋军因以江淮子弟为兵,战力强悍。

江淮出狼兵,历史上的说法是:“淮北劲旅,虽燕赵之精骑不及也。”

江淮自古战事多,江淮子弟多崇武、习武。

东晋时,南兖州刺史谢玄在江苏扬州市募集江淮子弟,组建成著名的北府军,淝水一战,五千北府兵完败五万前秦军,还留下“草木皆兵”的成语。

隋末,王世充、杜伏威的江淮军也都战绩赫赫。

到了南宋,江淮兵真正成为王朝主力军。在宋金东部边界淮河边,有楚州武锋军,兵力编额为一万一千人;还有淮安州左军和右军一万一千人;在扬州还有强勇军,神劲军等。开禧年间,两淮东宣抚使丘崈“亲往扬州部分诸将,悉三衙、江上军民之兵,合十六万一千四百三十一人。”宋人袁说友也记载,楚州军队有中坚力量“武锋军”八千人,与家属俱在楚州,便有了保家卫国与城池共存亡的信念。

有如狼似虎的江淮子弟充作武锋军及江淮各军的士兵,江淮的防守怎么能不固若金汤?韩世忠、梁红玉的楚州保卫战、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冬的两淮保卫战等,尽显江淮狼兵的战力。南宋嘉定十六年、金元光二年(1223),金宣宗病逝,继位的金哀宗宣布“更不南伐”,标志两淮地区战争正式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