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3月18日

没有晚餐

阅读数:253  

赵立义

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生在苏北平原上的极贫乡村。那里的农民思想境界很“前卫”,奉行的是“不劳不食”的农耕逻辑。他们每日从被窝里爬出来,不是忙于吃早饭,而是忙于下地干活。

那里的农民很贫穷,一天只吃两顿饭,早晨九点多钟吃早餐,中午两三点钟吃午饭。他们的早饭极为简单,一般是菜、饼、汤三种,汤是一成不变的枯黄白菜叶子汤,菜是咸菜,饼是玉米饼。那里的农民很能吃,他们吃饭不用碗,而用像小盆一样的“大海碗”,青壮年更能吃,一次能喝两三海碗的稀粥。肚皮似乎成了个伸缩性极大的皮囊。吃时,要放开肚皮吃,要硬撑着点,不然,就顶不到下一顿,这样日复一日吃法,使得许多农民从小就吃成了大肚皮。整个庄上,男女老少大肚子并非鲜见。就是这样的苦日子,那里的农民一天挨着一天过。在那“饥饿年代”挨饿是经常的事。最突出的就是那里的农民不吃晚餐。如今的人们也许认为这不可思议。一个人一天不吃晚餐尚可,天天没有晚餐怎么可能?其实这是那里农民无粮的无奈,我从小就在乡下,目睹这些父辈兄弟“一日两餐,没有晚餐”的艰辛日子。在那饥饿年代,粮票比钞票更实惠,金钱相对失色,农民用一块钱是换不到一块饼。无奈的农民把一天的三顿饭,压缩成了两餐。这些令人恐惧的记忆,深入骨髓的痛苦,他们一提,就伤心流泪,是一辈子忘记不了的。

那里的农民看起来很健康,男女老少近千人竟没有一个人患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那时代,那里的农民得的病是浮肿病(农民对浮肿病很忌讳,称之为“二号病”。)脸肿、腿肿,肿得锃亮,浑身乏力。当农民问医生吃什么药可治这种病?医生就一句“粮食”。那时,人们聚到一起,谈论的全是吃,吃是“第一要务”,学校为了粮食,竟在操场上种起棒头(玉米),农民为了有粮食,就将一日三餐改为吃两餐。饥饿的农民为了粮食想了很多办法开发“食源”,他们吃野菜、吃树皮。大家为饥饿而奔走,真正体现了“民以食为天”的生存法则。也许是因为晚上没饭吃,那里的农民就早早关门上床睡觉了,这样不用点灯能节省煤油。晚上天黑后,由于不通电,全村一片漆黑,除了偶尔几声狗叫外,整个农村死一般沉寂。

农民“一日三餐吃两餐,没有晚餐”并非是遥远的传说,也就是七八十年前的事。前两天,那里来了一个远房的亲戚,他告诉我,现在农村人不仅要一日三餐,而且也开始追求起了晚餐的质量。一日三餐吃两餐,没有晚餐,这种饥饿年代的生活,早就在那块的土地上消失了。如今农村小街晚上人流如潮,全是各种风味小吃,周边的庄稼人中,更有许多身材苗条、面容娇好的姑娘媳妇穿梭其间,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那里的农民不再饥荒,天天有晚餐的幸福日子使那里的农民常常梦中笑醒。我不由想起前两天,在门口路边店吃早饭时,见得一少妇也带着孩子在吃早饭,不一会儿,那少妇端上饭来,孩子说不吃饭,要吃油条。少妇二话没说,去买根油条,把那小半碗米饭放在旁边转身走去。不一会儿,饭店服务员清洁桌面时,看也不看,随手就把剩下的小半碗白花花的大米饭倒到桌边的泔水桶。我不由心中“咯”了一下,那可是粮食啦!脑海中顿时浮现出农民“一日三餐吃两餐,没有晚餐”的情景。是的,如今,人们固然远离饥饿,饥荒年月早已一去不复返了。但对强化人们的“没有晚餐”那种粮食饥荒教育,我却认为是不可忘却的。